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亞裔生獲青年最高榮譽 美國會獎章

朱江聖蓋博市
font print 人氣: 41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3年08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朱江﹑特約記者黃文華聖蓋博市報導)美國國會今年頒發209個青年獎章給才德兼備的青年學子,聖蓋博谷四位亞裔學生獲得美國國會獎章。8月7日,國會議員趙美心在聖蓋博市為他們頒獎,聖蓋博市市議員廖欽和,蒙市議員陳贊新和梁僑漢同他們的指導教師和家人共同見證了頒獎。她們分別為金獎得主卡塔琳娜‧邁耶斯Katarina Luz Mayers,銀獎Tiffany Lee李麗芬,和銅獎Rachel Tang湯依如,Anna Cui崔晴晴,也許他們的經歷可以對其他孩子和父母有所啟發。

美國國會授予的青年最高榮譽

據美國國會獎網站介紹,該獎為國會授予的美國青年最高榮譽。在社區服務、個人成長、體育強身和探索研究這四個領域,分別完成8個小時到400個小時等不同要求。榮譽同奉獻和付出同在,這一枚美國國會青年獎章,是這四位義務服務社區,大多是花費了數百個小時的心力,堅持了數年才得到的。

美國會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認為「國會青年獎基金會幫助教導和培育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對培育下一代領導者非常重要。」

聯邦第27選區眾議員趙美心強力推薦年輕人參加這個項目,希望年輕學子在挑戰自我的過程中學習成為德智體群兼備的人才,「能參與青年團隊很棒,例如男女童軍,他們會幫助年輕人學習自律,獲得技能,並融入社區。」

梁建勤老師義務在國會奬項目和女童軍指導孩子們多年,她是在Katarina九年級時認識她的,到如今已有九年,從女童軍幫助低收入家庭的一天,到國會奬的多個項目,她認為這些項目「幫助孩子們確立有意義的目標,要達到目標怎樣訓練自己,如何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我在其中做一些積極的,對他們有助益的指導。」

金獎得主卡塔琳娜Katarina:「喜歡同所有的人交朋友」

金獎得主Katarina獲得賓州的Villanova大學大眾傳播學士學位(Communication)。她在大學畢業後用一年的時間,以扶輪社親善學者的身分在南美洲教英文,並學習西班牙文。她從高中就申請加入美國國會青年獎章,過程中也取得女童軍金牌獎。

圖:金獎得主卡塔琳娜‧邁耶斯Katarina Mayers一家,右二起為Katarina父親,指導老師梁建勤老師,Katarina,國會議員趙美心,Katarina母親(攝影:朱江/大紀元)

她說:「在中學時,我喜歡演講和表演節目,喜歡關心社區裡的事情,喜歡同人溝通,喜歡閱讀寫作和學習新鮮事務,喜歡同所有的人交朋友,所以我覺得大眾傳播很適合我。」

「我認為公共服務是很寶貴的機會,我希望服務身邊的社區,也許其他人有很遠大的志向,我希望履行我的責任,回饋幫助過我的社區。」

「因為我喜愛公眾服務,有服務社區的經歷,今年我被選中有華盛頓DC白宮大眾傳媒辦公室(White House Communication Office)的實習機會。每週都有一位演講者,在我的實習工作中,我見到了資深行政官員,議員的高級助理和總統夫人助理。我學習到很多寶貴的經歷。」

得到的指導

卡塔琳娜的母親說:「她從小就自我激勵,我沒有一定要她做什麼,這都是她自己的愛好,她很好強,喜歡名列前茅,她2007年畢業於在聖馬利諾高中,那些都是聰明的孩子,她自己很努力」。銀行家的父親說:「她從小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I’m a easy father,我們只是鼓勵她去實現。」

Katarina母親說:「遇到困難時,她會走到我們身邊,尋求我們的指導,當然,她還是要自己意識到失敗在哪裡。有時她和朋友同學之間也有不愉快,我們告訴她,如何增加溝通並看淡每天可能都發生的不愉快。」

梁建勤老師介紹Katarina去一個陌生的環境時,可以很快融入其中和大家熟悉起来,和大家交朋友。如果算這些年的總的時間,Katarina服務的時間近千小時。

Katarina說:「我很榮幸,這是我未來的難忘的回憶。我的母親來自菲律賓,父親是美國人,祖母來自奧地利,感謝他們來到美國,給了我這樣的機會,在這裡實現夢想。」

專注自己的目標去實現

Katarina喜歡唱歌,跳舞,喜歡去音樂會,喜愛快樂。她說:「很容易因為你不想做的雜事分心,這個項目讓我保持專注在我真正熱愛想追求的事上,所以我感謝這個獎章項目,它讓我設定並達成目標。」

Tiffany Lee李麗芬對病患小朋友:「有更大的美好的一切等著你」

Tiffany Lee李麗芬開學即將是南加大二年級學生,她幫助協調南加州的幾個城市的夏令營。她的志向是希望成為醫生,她喜歡去兒童醫院,康復中心幫助病患。李麗芬看到一些病患和小朋友鼓勵他們,她說:「有更大的美好的一切等著你,你比癌症更強,你一定能戰勝它,你比其他人都強壯。正面開朗,你的生活會更棒。」

圖:美國國會青年獎章銀獎得主Tiffany Lee李麗芬一家,右三起為李麗芬父親,國會議員趙美心,李麗芬,李麗芬母親和弟弟,教導教師藥劑師羅輝。(攝影:朱江/大紀元)

父親李書建醫生:一定要孩子知道自己最喜愛的是什麼

李麗芬的父親李書建醫學博士認為父母重要的是鼓勵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幫助孩子面對失敗。

李書建醫生說Tiffany喜歡幫助別人,去安養中心關心臨終的病患,去關心患癌症的兒童。

李書建醫生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僑,是加聯醫療網醫生和董事。他認為「最好的教育是不要罵孩子。一些華人家長對孩子要求很高,喜歡指責他們。我鼓勵他們,鼓勵是很重要,這裡唸書競爭力很強。不一定要讀哈佛,去名校。」重要的是一定要孩子知道自己最喜愛的是什麼,「一定要確立一個自己最喜愛的,有熱情的目標,不用看別人考試,你就考試,別人學什麼你就學什麼。」「孩子是不同的,有的喜歡唱歌,兒子打籃球。在孩子小時候,就告訴他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李書建醫生認為父母重要的是幫助孩子面對失敗。人都會經歷求學,求業,處事結婚等等,經歷失敗時,要學會兩邊看,如何走過它。Tiffany的母親說她認為家庭中最重要的是快樂。

教導教師藥劑師羅輝介紹:「李麗芬用功讀書,也用其他時間幫助那些孩子。做助教,用自己的優點幫助他們,付出時間,特別用心去做,也舉辦過日本賑災籌款演唱會。」

如何管理好時間

Tiffany說:「我有很多工作和協調事情要做。我喜歡有效的工作,工作時注重重要的品質,按時完成計畫內的工作,不浪費時間。用時間表計畫好要做的,一定管理好時間。」

卡塔琳娜說:「我有一個很好的日曆和時間計畫,以色彩標記的,我用日曆規劃我的時間。也許別的人喜歡用Iphone,手機,我喜歡我的小日曆。」

還有兩位獲獎者。美國國會青年獎章銅獎得主Rachel Tang湯依如參與服務聯合救濟委員會和衛理會醫院,幫助聯合救濟委員會的受害者募款,她說:「我喜歡幫助別人,我學習到如何自律,在提升技能,實現目標時使自己訓練有素。」

圖:美國國會青年獎章銅獎得主Rachel Tang湯依如和國會議員趙美心(攝影:朱江/大紀元)

美國國會青年獎章銅獎得主崔晴晴也曾幫助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等其他機構,持續練舞十三年,數次參加選美比賽得獎後,將獎金捐出做公益。她目前是波士頓大學大三的學生。她說:「在社區服務項目,我協助國際幫幫忙基金會,提供許多急難救助服務。」

圖:美國國會青年獎章銅獎得主崔晴晴一家。右起為崔晴晴之母,聖蓋博市市議員廖欽和,崔晴晴,國會議員趙美心,崔晴晴之父(攝影:朱江/大紀元)

國會青年獎章計畫沒有成績限制,也不需要與人競爭,申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規劃,有興趣的觀眾可以上網查詢更詳細的範例與與資料www.CongressionalAward.org。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你打算如何善用退休後有錢又有閒的日子呢?現在有越來越多退休的美國人想回學校進修,一方面可以終身學習,一方面可以擴大社交圈。退休後再去讀書有什麼好處?1.多賺一些錢。2.擴大社交圈。3.開拓新視野。4.創業。
  • 18歲的納丁‧勞弗(Nadine Lauffer)成為在家上學運動的一員。這些家庭正在打破有關在家上學的神話。通過每週的播客,她還一直在幫助青少年在高中期間無所畏懼地在家上學。
  • 又一個學年即將開始,隨之而來的是新課程、新想法、新的學術探險,以及嶄新的挑戰。其中一項挑戰就是記筆記。學會如何記好筆記,無論對學生還是任何喜歡學習或從事研究的人來說,都至關重要。
  • 服務,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事,首先要學會「付出」來服務別人,自己才會更進步。
  • 我的情緒就如同海上的小船一般,載浮載沉。一下子萬里無雲、艷陽高照,一下子風吹雨打、雷電交加,脾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來,也很快的煙消雲散。最令我感到印象深刻,也最令我感到懊悔的一次爭吵,是在國中二年級下學期時。
  • 在老屋的重生中我看到了跨越的勇氣。跨越的勇氣讓我們可以突破自己去經歷更多的美好。
  • 「沉默是金」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語詞,也是一種行為處事的方式,原本是有著謹言慎行、多思考少辯解等等意思。但有些人理解錯誤,認為不管什麼時候,保持沉默才是對的。這樣的理解對嗎?
  • 年假是拉近親子關係好機會,順便了解孩子上網及網路交友狀況。如果孩子遇到網友怪怪要求,專家建議家長與孩子一起加強數位素養,讓孩子認識網路可能的安全警訊、風險,且對網友過分要求學會堅定說「不」,以及適時找身邊大人求助。
  • 即使只是大自然中毫不起眼的小動物,也能創造出令人讚嘆的偉大奇蹟。
  • 生命總是變化多端,我們在面對預期外的結果時,往往倍感焦慮,但學習如何在沮喪失意之時,不失志、努力不懈,直到把能做的事都盡力完成,便不枉長久以來所投入的心力與時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