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城管正成為中共自我毀滅的催化劑?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8月13日訊】炎炎夏日,中國大地處於一片高溫酷熱之中。人們焦灼難耐的除了持續高溫不降的天氣之外,便是近期不斷曝光於網絡的城管暴力執法的惡性事件。只要稍加盤點,就會發現城管打人致傷、致殘、致死的案例果真不在少數。

7月17日,湖南省郴州市臨武縣蓮塘村的一位瓜農被多名城管活活打死。7月19日,在哈爾濱街頭賣西瓜的商販吳偉遭到城管一頓痛打,頭破血流。7月23日,青海省西寧市30多名城管在強拆中圍毆被拆遷戶。

7月26日,四川達州萬源市,城管暴力執法,打傷一名靠賣野生蘑菇掙學費的19歲學生;同一天,福建也發生了城管清查「違章建築」時打死村民的暴力事件。7月27日,北京的田先生趁暑假帶著女兒練攤賣燈具,遭到10多個城管圍毆。

8月4日,甘肅定西市的兩名年輕城管暴力執法,將一位賣饃饃的中年人打至吐血。8月8日,重慶市的城管暴力驅趕賣唱殘疾人;在同一天的同一時間,廣州城管毆打三名擺攤的維族人,並將其中一位老人打至頭破血流。

…… ……

儘管事發多日,但這一樁樁一件件的血案仍然讓人心有餘悸。從古到今,無論是書籍所載、影視作品所現,還是切實發生在眼前的實景實情,那持刀威逼,暴力欺凌的行凶者都是圖財謀利、以搶奪為生、殺人不眨眼的強盜或者惡匪。然而,如今在中國各地競相出演的施暴者竟然是代表政府行政執法的城市管理者,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

城市管理者,簡曰「城管」,這個讓中國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名字在官方的解釋中並沒有一項職責清晰的闡述。人們對這個身份的理解只在街頭穿著貌似警察制服、驅趕攤販、強制施暴的身影中方能找到答案。於是,我們不禁要問,這些政府授予的城市管理者為何要以強盜、惡匪般的面目示人?與街頭攤販本無冤無仇的城管為何來勢凶凶,非要置人於死地?

或許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得從城管在中共體制下所扮演的角色中說起。當城管在街頭威風八面、以管理者的姿態站在世人面前時,他們聲稱是在行使政府所賦予的「執法權」。也就是說,政府運用腦力勞動所制定的法律法規,需要另一撥體力勞動者去落實執行。這本身並無不妥,然而一方面,中共信仰獨裁、自私唯利的本性已然決定了所訂之法必是出於維護官方利益,且毫無公平、正義可言的惡法。何況街頭執法的對象並非是需要強制管理的惡徒,而是手無寸鐵,只為謀生餬口的擺攤者。對於弱者,拿著惡法威逼施暴的行為本身就已經失去了法律效力,而只有通過安撫和救助理性解決才是民心所向的正道。

另一方面,從來不習慣聽取民意、蠻橫霸道的中共政府在面對執法人員反饋回來的「困難」時,從來不去深思和反省,法律在落實過程中是否存在著不合乎民心、民情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一味強調結果、貪圖功績的官員定會下達「不管用甚麼手段,一定要完成目標」的慣用旨意。因此,那些拿人俸祿,替人出手的城管不得不惟命是從,情急無奈之下只能發威於街頭,施暴於無辜的弱者。他們的行為顯然只是在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意在交差,不但沒有彰顯法律精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是在踐踏法律,違背人性良知。此時的城管不再是維護城市面貌的管理者,而是儼然成為政府豢養的打手和惡棍。

當明白了城管執法的全部意義,看清了政府假手於人的險惡用心之後,民眾必然怒火中燒,一致譴責城管及官方的言行,甚至以暴制暴。這樣一來,暴力執法的城管在街頭巷尾不但沒有發揮殺雞儆猴、震懾立威的作用,而且還不幸的使自己變成過街老鼠,遭致人人喊打的厄運和下場。事實上,在這些充斥著暴力和血腥的惡性事件中,深受其害的除了擺攤的商販之外,充當打手,並非主謀的城管也成了眾矢之的,未見得到任何好處。暴力執法之後,被扎傷、被群毆的城管人員並不在少數。

由此可見,老百姓並不是好欺負的,一旦被逼至牆角,即便是擁有強權的政治勢力,也將出於本能的公然與之對抗。那些曾被政府的偽善嘴臉所矇蔽的旁觀者,也會因親眼目睹官方授權的打手恃強凌弱、草菅人命而失去往日的信任與最後一絲希望,最終加入到維護民眾權益,推翻邪惡暴政的行列中來。只看各國不同時期民眾抗暴事件的趨勢和結果就可知,民心不可欺,暴力統治難維持。

如此,中共「借刀殺人」的如意算牌也算落了空。原本計劃著利用城管充當惡人,扮演執法的「黑臉」,踐行自己霸道專制的「治國方針」;然而卻不想弄巧成拙,致使城管殺人越貨的惡行就這樣曝光於眾目睽睽之下,從而民心盡失,將百姓硬生生的推向了政府的對立面。一時之間,一向認為老百姓恐懼權威的中共統治者恐怕是無言以對,或許他們根本沒有想過,城管事件的驟然爆發且不斷升溫,終將導致「官逼民反」的火苗持續蔓延,燃及自身。正所謂「有因必有果」,既然中共當初埋下了「暴政」的火種,就必然應該想到會有引火自焚的那一天。

相關新聞
讀者投書:銀川城管暴力執法 無人解決
賀偉華:公民維權被逼到死角 官民對立將愈演愈烈
【熱點互動】新疆流血事件抽絲剝繭(1)
【古仁達】:從搶田地到強拆 中共流氓本性不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