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貴族學校嗎?我並不清楚。或許是因為我從小耳濡目染的世界,全是底層窮苦的小老百姓吧。
雖然我的大舅曾經說,我媽媽的家族在中國大陸福建西部連城是個很受尊敬的家族,長輩中還有當時的國會議員,但是經過戰亂後,全都成了難民。小時候,聽到別人說要「回家」時,都以為他們指的「家」是台灣,後來才知道他們指的是海峽對岸,或是遙遠的美國。原來那個時代有許多人千方百計的要去美國淘金,許多人都有美國夢。我從小沒有過美國夢,對美國也沒有太多的嚮往和幻想。至於對岸的「祖國」都是從歷史和地理課本上學到的。
我童年的家位於植物園和平西路的側門,小學的學區是路途遙遠的萬華區雙園國小。同一個村子裡有很多父母親都將戶籍遷到隔壁親朋好友家,讓自己的孩子去讀離家很近的另一所口碑比較好的國語實小,理由是學生平均素質高,升學率也高。人家孟母都知道三遷,我爸媽連遷個戶口都不願意。於是我們家五個小孩就老遠巴巴的,每天走上半小時,去到當時最沒有升學競爭力的雙園國小。爸爸的理由很簡單:「是龍是鳳,是牛是豬,都是天生的,再來就要靠自己力爭上游。窮家孩子和窮家孩子玩在一起,才不會自卑。去到貴族學校,只會更自卑,只會學到奢華。」
我們去到萬華南邊的雙園國小,第一個要克服的難題,竟然是學習閩南語,因為有些老師用國語上課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同學都聽不懂,只好先用閩南語教學。我在那所小學玩了六年,聽說要從讀半天變成讀全天時,我還難過地哭了起來。
我爸媽似乎預見到台灣有一天會本土化,所以讓孩子早一點接觸這個多元的社會。我們家前四個小孩都是要聯考才能念初中的年代,結果四個小孩都很幸運考上了前面志願的初中,從此,在求學的路途上都是讀公立學校,還得要用功讀書才能爭取到清寒獎學金,以減輕父母親的負擔。
可是我的舅媽對教育兒女卻有不同的見解,她讓我的表弟表妹們從小讀最貴的私立小學,讓他們學鋼琴、跳芭蕾舞,舅媽鼓勵三個女兒都去美國求學和工作,她們也各自在美國成家立業,有了很優秀的下一代。
最近我去了一趟美國,特別去和住在休士頓附近的表妹、表妹夫碰面,一起吃了頓飯。表妹夫是個腳踏實地、喜愛園藝的男人,晚餐時,他的話題一直繞著他的教育觀,說他們夫妻努力打拚賺錢,就是要讓孩子去讀附近最好的私立學校,學習的進度超前一般的公立學校一年。我沒有接下這個話題,因為我延續了父母親的觀念,從不考慮讓孩子去讀別人口中的「貴族學校」。
我發現自己就是因為讀了雙園國小後,對弱勢的家庭有了強烈的同理心。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在一個最多元自然的環境中長大,不要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我擔心送孩子去了貴族學校後,有了階級意識和分別心,反而提早讓自己人生未來的選擇變得狹隘。我希望我的孩子們能擁有一顆高貴的心,而不是華而不實的虛浮外表。完整的人,或是完整的人生,不就是如此嗎?面對許多真實,甚至於很殘酷的世界,體驗著各種不同的人生,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過度被保護的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
有一天,我去台南的台灣歷史博物館參觀,博物館裡展覽的全都是台灣人歷經不同統治者的庶民生活。在台灣歷史博物館中找不到什麼王公貴族的身影,更沒有像故宮博物院留下歷朝歷代皇族的貴重物品。每個統治者來來去去,整個台灣歷史都是原住民和不同時期來到台灣的移民們的生活、信仰、文化,一點一滴慢慢累積堆砌起來的。台灣社會是一個新興的移民社會,沒有貴族和平民之分。到了近代,台灣因為中產階級的興起,將台灣推向了一個更民主和自由的公民社會。
一個沒有貴族階級的社會,何來貴族學校呢?所以,任何學校都無法透過教育,教出貴族來。在台灣的社會裡,只要有消費能力的人都能夠享受「像貴族」一般的食衣住行。但是,有高消費能力的人再怎麼會花錢,也無法讓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有高品味的貴族。
台灣社會真正的危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權更迭中,透過了政商之間的共犯勾結結構,讓少數人不當地擁有了過多的土地和各種特權,使得貧富的差距不斷地擴大,另一種不平等和不公義的環境已然形成,這將會是台灣社會未來最難跨越的困境,新一波的公民運動也正是在如此惡劣的氛圍中形成了大氣候。
雖然人人都嚮往當個高人一等的貴族,但是我們要相信,一個真正的公民社會的到來,才是我們台灣的福氣。我們的學校要教育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有公民意識、關懷社會的公民,我們的社會不需要學校培養如暴發戶般的假貴族。@
摘自 《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 圓神出版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