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七常委大秘任職折射「主子們」分裂搏擊

人氣 31

【大紀元2013年07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張頓綜合報導)去年重慶事件引爆中共政局震盪。盤點中共17屆九常委的大秘的任職發現,中共十八大和兩會後,胡錦濤、溫家寶、賀國強以及習近平、李克強五位倒薄派常委的大秘紛紛出任實權職位,而江派退休常委吳邦國、李長春、賈慶林的大秘的仕途暗淡,周永康的秘書郭永祥甚至被查辦;再次折射出中共高層公開分裂,倒薄派官員全面上位,江派勢力每況愈下。

倒薄派常委胡溫習李賀的大秘出任實權職務

令計劃,被稱為胡錦濤的「大總管」。在重慶事件後,江派人馬利用其掌握的統戰部的權力,在海外不斷給胡溫政權製造麻煩之際;於2012年9月1日,令計劃接替原江派要員杜青林的位置,出任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2013年3月,在中共的兩會上,令計劃出任中共全國政協副主席,躋身中共的黨和國家領導人。

陳世炬,原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辦公室主任,跟隨胡20多年,是胡的貼身秘書。於2013年3月,出任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中辦),是中共高層的一個核心機構。其主任和副主任人選多由核心領導人最信賴的親信出任,一直為外界關注。

馬凱,原中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副秘書長。2013年3月,中共兩會時,出任中共國家副總理;主管金融、工業、交通和人社工作。馬凱是前中共總理朱鎔基一手提拔,在總理溫家寶時代繼續受到重用,被認為是溫家寶的親信。

徐紹史,原中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副秘書長,在中共「十八大」時,當選中央委員。2013年3月,中共兩會時,出任中共發改委主任,掌握中共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的要權。

丘小雄,也是原中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副秘書長。2012年2月,丘小雄出任中共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級別為副部級。

凌月明,曾擔任已經卸任的中共政治局常委賀國強的秘書。2013年7月5日,凌月明任中共重慶市委常委。此前凌月明已獲任重慶兩江新區黨工委書記。

十八大後,留任的倒薄常委、現任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總理李克強的大秘也是不斷高昇。

丁薛祥,是2007年習近平任上海市市委書記時的秘書長,於2012年6月出任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一職,成功阻擊了江派在上海老窩的後備人選。5月14日,中共官媒首次披露證實丁薛祥的新職中辦副主任。

鍾紹軍,是習近平任福建省省委書記時的秘長。2013年6月,香港《明報》報導稱,習近平的貼身大秘鍾紹軍穿著大校(師長級)軍裝公開露面,顯示其已經空降中共中央軍委辦公廳,未來可能擔當監軍角色。

而中共總理李克強的大秘書石剛,曾先後在國家信息中心和國家發改委工作,官至發改委綜合司司長。去年他曾以副總理秘書身份陪李見日本訪客。2013年6月,石剛出任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同時兼任總理辦公室主任。

江派吳李賈大秘仕途不被看好 周永康大秘被查辦

而江派退休常委吳邦國、李長春的秘書,也有安排。從2000年擔任吳邦國秘書10多年的孫偉,2011年被吳安排出任山東副省長。李長春的大秘張江,是在李退位前,於2008年10月被安排任遼寧省委宣傳部長。

而賈慶林的大秘仝廣成,在今年兩會僅擔任政協的常委,紀檢組組長。

跟隨上屆中共退休常委周永康20多年的秘書郭永祥在今年6月被中共調查。至此,十八大後,中共政壇落馬的三個最高級別的官員—-原中央委員、四川省委副書記李春城,湖北省常委、政法委書記吳永文和郭永祥都與周永康這個曾經的中國「政法王」有著相當的關聯。

倒薄派官員全面上台 夾擊江派3常委

去年2月,重慶事件爆發後,在習近平訪問美國之際,薄熙來、周永康等政變圖謀首先被美國媒體披露,此後,胡溫習李組成了政治同盟,在政治局常委會上,胡溫習李賀五人力主拿下薄熙來,開始在高層清洗江系同黨。

十八大前後,胡溫習聯手清除江系人馬在軍隊、武警、宣傳、黨政機關、政法等系統中的影響力,江澤民和江系人馬大勢已去。

今年中共兩會上,此前被江派「狙擊」的胡溫倒薄陣營的官員集體上位。除李克強已在十八大入常,並在兩會上就任強勢總理職位外,六位典型的胡錦濤團派官員李源潮、汪洋、劉延東、令計劃、周強和沈躍躍及溫家寶的親信馬凱兩會上悉數進入中共「國家領導人」行列。胡溫習李陣營人馬在中共中央機關、國務院、人大、政協紛紛卡位,完成人事佈局,對江派背景的張德江、劉雲山、張高麗形成包圍、夾擊之勢,江派3常委成花瓶。

大紀元曾獨家報導,去年中共十八大前,江派人馬從軍隊核心層被清洗出局,胡習陣營全面接掌軍權後,為了防止江系人馬兩敗俱傷的反擊,在中共中央、地方及中共國務院的人事安排上已卡住了各大要職;胡習除政治局常委留出多數席位給江派外,江派常委成花瓶。

(責任編輯:肖笙)

相關新聞
原習近平大秘丁薛祥掌控上海政法委 江派受阻
倒薄推手李源潮和令計劃都成領導人 江系潰敗
溫家寶親信執掌發改委  掐斷江派斂財通道
中石油前董事長蔣潔敏心腹秘密倒戈 周永康滅口殺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