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中共即將總崩潰 三大步驟已經啓動

人氣 97

【大紀元2013年07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郭惠綜合報導)目前中國經濟正醞釀著一場危機,港媒稱已走在了大崩潰的懸崖邊上。而中共官場也出現一片「大難臨頭各自飛」的末日景象。

近期,港媒對中共的末日做出預測,報導分析說,總結以往獨裁政權的解體過程,中共的崩潰過程將分三階段。從現在至2014年是經濟崩潰,2015年是政治崩潰,而2016年是全社會整體性大崩潰。

港媒:中共的崩潰過程將分三階段

香港《前哨》8月號報導稱,中共的崩潰過程將分三階段。從現在至2014年是經濟崩潰,這無疑已在發生,只差是否斷崖式下墜而已。來年將會有更多經濟板塊自上而下大面積崩盤,政府只會更捉襟見肘,江郎才盡。

2015年是政治崩潰,中共極大機會於這一年下台。

而2016年是全社會整體性大崩潰。文章認為,若過程中有重大突發事件發生,總崩潰隨時有可能提前發生。

2014年大陸經濟出現總崩潰

據中共官方統計,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的信貸總量(被稱為「社會融資總量」)同比增長58%。達6.16萬億人民幣,而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僅得7.7%,創10多年來新低,即每投放1美元信貸彈藥只拉動了17美分的國內生產總值。

其實近年來中共以信貸為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唯一手段的效率一直大幅下滑。2007年1美元拉動的GDP為83美分,去年29,今年跌至17,即83%的錢是白燒的!

《前哨》分析說,本年已有清晰跡象顯示美元強勢回歸的部署正加緊進行:華爾街做空中國大陸、金價暴跌、債市升息、投資大行紛紛脫手在華資產、熱錢撤離新興市場等。

環球資金流向逆轉只是個開端,接著便會引爆一連串中共裝置在自己身邊的計時炸彈:房地產泡沫、股市泡沫、信貸泡沬、超發貨幣、盲目投資、企業債、地方政府債、影子銀行、融資平台、信託公司、理財產品、呆壞賬、不良資產、貪腐成本等等。

而明年大陸將會投資負增長,即砸多少錢都毫無作用。更糟的是:為了救經濟,還不得不繼續把錢燒下去,因為怕地方債資金鏈斷裂引發骨牌效應,出現不可收拾的雪崩式金融災難。燒錢怕再吹大泡沫,不燒錢又怕刺破泡沫。文章預測中國大陸經濟將於2014年出現總崩潰。

對於中國經濟將發生的危機,文章分析說,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在中共黨內利益集團盤根錯節之勢力實在太強,冥頑不靈。亡黨亡國對正在瘋狂抓錢的人已毫無阻嚇力,他們寧願接受崩潰命運都不肯接受習、李開的藥方,只因他們早部署了後路和自己的時間表,根本不在乎中共能否「千秋萬世」。

港媒:中共正試圖準備後路

針對目前在中國所發生的這一切,中共資金、貪官外逃現象愈發嚴重。

《前哨》6月號的分析文章說,根據目前資金大舉外流的趨勢,中共極有可能計劃在國外開設巨型跨國集團,作為後路。分析稱,以目前進度,中共不出幾年便可完全掏空中國,包括外匯儲蓄和美國債券,僅留足夠的人民幣現金給中央銀行運轉,避免突然死亡。

目前在中國所發生的這一切,文章認為:唯-合理解釋是所有中共領導人都心知肚明黨已腐朽敗壞,百弊叢生,病入膏肓,回天乏術,腳下支持極速流失,內爆迫在眉睫,為自己準備好了後路。

郎咸平:中國經濟到了最危險的邊緣

早前曾有報導,2013年1月1日出版的《2014大崩潰》一書披露的相關內容一時間成為最走俏的「禁書」。書中簡介稱:中共高層最新洩露了一個驚人的內幕,那就是中央應急小組向常委會提交了一份絕密報告,認為中國社會即將在2014年全面崩潰。

這份絕密報告描述的崩潰情景十分可怕,經濟崩盤、企業倒閉、鬼屋林立、盜賊四起,社會發生劇烈動盪,街頭革命隨時發生。中共常委會因此不得不專門開會討論。但是會議討論的內容更為驚人:中共統治下的社會崩潰不可避免。

事實上,很多專家,特別是中共體制內的專家也一再警示,其中包括習近平的博士導師孫立平教授和中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李佐軍研究員。西方國家也已經為中國大崩潰做好了應急方案。

2012年5月,經濟學家郎咸平用大量的數據證明,中國經濟正在走向危機,並斷言2015年中國製造業將走向崩潰,中國經濟危機將全面爆發。

「中國經濟正面臨『冰火兩重天』的境地,冰的是樓市、股市,火的卻是以奢侈品、高端汽車、收藏品等為代表的高檔商品。」

同時,郎咸平還認為:「目前中國正面臨4個危機,即資源浪費、產能過剩、債務危機和消費危機。第一階段資源浪費和產能過剩危機將首先爆發。」

此外,郎咸平還提到了地方債務危機,認為地方政府的債務危機將會在未來一段時間成為世界危機,這是很可怕的,所有的中國老百姓都要為此付出慘痛代價。

郎咸平認為,中國經濟到了最危險的邊緣,中國正走在大崩潰的懸崖邊上。

(責任編輯:林銳)

相關新聞
【網文】中國人的苦日子快來了
姬可心:習李面臨「諸侯割據」
福布斯:為甚麼中共經濟崩潰迫在眉睫?
牛刀:華爾街已拉槍栓 中國經濟騙局面臨崩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