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7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伊鈴多倫多報導)在加拿大中學裡,華裔學生成績好是普遍共識。高中升大學的狀元名額基本由華裔學生佔據;在大學裡一些重要學科,華裔學生占的比例很大。這些傲人的數據確實令華人感到自豪。然而,擁有優異成績、人口眾多的華裔學生,為甚麼在主流社會並沒有形成很大優勢?
多倫多教育局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報告顯示,東亞裔學生擁有最高的畢業率,但同時也是情緒壓力最大的群體,幾乎1/3的青少年遭受情緒困擾。在學校,華裔學生是學習成績最好的群體,可同時也是自信心最低、最不快樂的群體。
臨床心理學家李成富說:「很長時間以來,我們就觀察到,華人學生在中學成績很突出,特別是數理化方面。但是進入大學以後,問題開始陸續浮現。很多人無法維持到中學時代的成績,有的甚至停學,或轉到其它專業。越往上走,華裔學生的優勢越低。據了解,能做到研究員地位的華裔學生顯著減少;在研究員裡面做得很出色,甚至在尖端科學研究領域做得很出色的更少。」
李成富認為,移民孩子普遍遇到環境適應困難,尤其是身分認同問題。在文化融入當中,父母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華人社區、尤其家長需要有一個平靜的心態,關注華人學生學分最高,情商最低的現實。
在媒體競相報導正面消息的同時,人們只看到某些個別華裔青年表面的傑出成就,但那並沒有代表性,華人在主流社區並沒有普遍出色。人們需要關注,高分之下是否心態健康,成功的背後是否快樂。
成長的過程與不快樂相伴
小王6歲隨父母移民菲律賓,10年前移民加拿大,目前是多倫多大學金融專業學生。她表示,無論是移民還是本地出生的華裔學生,幾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內心裏裝了很多東西,感受不到真正的快樂,只是大家都不說出來而已。本地出生的學生因為他們對環境熟悉,情況相對好一些。
「移民孩子在一個新的環境裡,文化差異很大,覺得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與環境格格不入,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知道怎樣跟他們融入一體。他們土生土長,才是這個國家的人。不管在學校,還是在朋友圈中,我們都感到不合群;加上回家也沒有人說話,所以常常感到很孤獨。 」
小王來到加拿大後,面對同樣的問題,只是情況稍有好轉。「因為年齡大一些,會學著與人溝通。但久而久之,覺得很累,慢慢的又退縮了。雖然也有朋友,但沒有可以交心的。」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沒有人教過我要舒緩自己的情緒,也不知情緒是甚麼。因為有很多心事,沒有辦法發洩,沒有辦法舒緩,所以很不快樂。」小王說。
年輕人需要關懷和支持
小王認為,華裔學生並不是沒有一個合適的朋友圈子,而是許多人從小到大總是一個人,已經養成一種孤獨習慣。在學校沒有時間跟人交流,大家都認為只要把成績搞好就行。
「開始要踏出去跟人家溝通,那一步比較困難。心裏會想很多:別人會怎麼想,他們會有甚麼反應,我講出來會不會對我造成甚麼影響等等。」
小王說,年青人最需要有一個群體做支撐,有人在旁邊跟她/他說:「其實你可以很放鬆,沒有必要想的那麼偏。你可以試著去參加一些活動,去感受一下,是否適合哪種氛圍。通過不同的方式抒發情緒。」但最重要的是教育他們如何去溝通。
小王說自己的父母其實已經做得很好。「在那一段最不快樂、最不想跟父母講話的期間,爸爸還是不斷找機會跟我說話。他嘗試用非常緩和的方式,問問:『你今天怎麼樣?』雖然雙方的關係沒有實際性的進展,但帶給我的感覺是:『哦,你在關心我。』此時在我的內心裏已經種下了一顆種子,即父母是在乎我的, 而不是無所謂,『你該怎麼樣就怎麼樣』。」◇
華裔學生發展不平衡
李成富說:「做為一個移民來到新的國家,都想儘快落地生根,成為其中的一分子;希望能找到一個最合適的方法,快速成長,包括經濟實力,社會地位。華人具有許多優良傳統,勤奮、專心、刻苦、努力、有耐力、不怕吃苦、對長輩尊重。父母吩咐怎麼做,多數都會尊重他們的意見,所以華裔孩子就會接受父母的安排去發展。」
他認為,華人家長普遍遵循:「只要努力,就會得到好成績」的理念。華裔孩子在數、理、化方面很拔尖。因為英文不如本地學生好,要拿100分很難,慢慢的他們就會更偏向數、理、化。所以中學階段,華人學生大多數成績很好。
「由於他們強調單方面的發展,忽視了其它的方面培養,如人際關係,情緒表達能力,體育、運動、社交、團隊合作等。到了大學階段,很多問題開始體現出來。他們離開父母以後,再無人指導,不知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安排時間、選擇科目,感到困難重重,表現沒有主見,不敢冒險,太保守,與人合作有困難。最後只能呆在一個小圈子,甚至退回自我,孤孤單單,慢慢的成績開始退步。以致有些人不得不停學,或轉別的學科。」
「那些能過順利完成學業的也算好的了,但問題依然存在。參加工作以後,單靠成績已經無法作為晉升的主要因素。團隊合作精神,有主見、有創意,是職業場很重要的因素,而這些恰恰是我們華人學生缺乏的。」
李成富說:「華文媒體常常報喜不報憂。報導的都是『狀元,100%的滿分』這一類。做的不好的沒有提。家醜不外傳,講面子。所以報導的全是成功的事件。那些不成功的,不太好的,不快樂的事情沒人報導,大家也不想知道,結果變成一種假象。」
「成功例子確實令人振奮。但需要注意的是那並不具有代表性。其實在主流社會華人並沒有很出色,這是必須正視的現實。在華裔青年群體中,有不少『隱蔽青年』,他們躲在家裏,不工作,也不思考自己的前途。這一部分年輕人不在少數,但從來沒人提起。」李成富說。◇
放寬視野全面發展
李成富表示,華人之所以如此追求成功,主要來源於深處的憂患意識。由於歷史的原因,近幾百年來,遭受外來侵略,內部紛爭。內憂外患,使中國人形成深重的憂患意識,認為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才能獲得生活保障。不僅自己要成功,下一代也一定要成功。還有愛面子的心理,不想被人看低;相信只要經過努力就可以達到目標,變得很實在,要立即見結果,忽視需要用時間慢慢栽培的素質。
「另一方面,華人普遍不善於公開表達自己,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形成性格中一些負面因素,容易退宿,不敢冒險、創新。」李成富表示,中國家長普遍要求兒女做到最好,也全力幫助兒女,願意為他們無私的付出;但很少人願意將自己的感受與子女分享。他們不僅承受自身移民身分帶來的壓力,還要培養孩子,因此有的家長覺得壓力很大。
李成富希望華裔青年能尊重傳統文化,全方位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全面發展,孔子時代十分重視禮、樂、射、禦、書、群,德智體群美全面發展。可是有許多家長並不重視,片面理解傳統文化;有的家長刻意迴避母國文化,也有的年輕人主動拒絕母國文化,從而更進一步導致身分混淆。」
「只有立足於民族文化,才能建立真正的自信。」李成富建議,華裔家長不要太急功近利,太偏執的要求分數;應放大眼光,鼓勵下一代發展人際關係,學會與人相處,培養獨立意識、富有創新精神,克服依賴性,勇於冒險。
「成功並不代表快樂。」他認為,即使成績不好也沒有關係,每個孩子的特點不同。有些人不是很成功,但非常快樂。當一個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沒有歸宿感,不感到快樂時,即使做的很成功也沒有意義。」
李成富認為,作為華人,一方要繼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努力、勤奮、刻苦、尊重長輩,同時學習西方文化的精髓:獨立、創意、冒險精神、團隊精神,如此平衡發展,就能成為具有全球視野的世界公民,從而對整個華人社會產生良性影響。
(責任編輯: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