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地可賣 地方政府「填海造地生財」沿海魚類滅絕

人氣 3

【大紀元2013年07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任義報導)中共地方政府將土地出讓收入作為第一財政收入來源,也同時推高了房價。在土地越來越稀缺的現在,中共地方政府把目光投向廣闊的海洋,開始大規模圍海造地,導致灘涂濕地銳減,海洋污染加劇,沿海魚類幾乎消失,各界人士擔憂對生態產生毀滅性危害。

無地可賣 中共地方政府目光轉向大海

據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大陸306個城市的土地交易,同比大幅增長60%。有的大城市半年之內賣地的數量,接近去年全年的水平,還有的甚至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27倍。

大陸沿海地區隨著可供開發的空間越來越小,建設用地日趨緊張,中共地方政府面臨無地可賣,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廣闊的海洋,通過填海造地發展房地產、重化工業,成為中共地方政府最便捷的「生財之道」。

有專家表示,圍填海造地直接成本不高,海域使用金徵收標準與土地價格相比差距較大,隨著沿海土地價格的上漲,圍填海造地的經濟效益不斷上升,利益驅動也是填海規模擴張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海南等房價較高地區的海岸線地價每畝動輒數百萬元,而填海成本每畝才20萬元,填海造地搞房地產建設成了暴利行業。

據陸媒報導,廣東沿海各主要城市均制定了圍填海計劃,深圳計劃將填海形成的前海地區,打造為深港金融合作典範、珠三角「曼哈頓」;東莞擬在珠江口投資86億元、填海造地近2.9萬畝,將其打造成東莞的「尖沙咀」;汕頭提出在汕頭灣外圍以填海為重點,打造總規劃面積65.1平方公里的「東部經濟帶」。

同時在海南、青島、威海等地,隨處可見「海景樓盤」廣告。不少樓盤通過填海不斷擴建「海景房」,一期是「海景房」,三期還是「海景房」。填海建造的商品房多標榜為「觀海豪宅」推銷,很多是地方「樓王」。海南當地有關人士透露,海南島長達300多公里的東海岸,已基本被開發商圈占。

此現象並非個別地區獨有,從南海、東海、黃海到渤海,中國18,000公里的大陸海岸線上,每天都在上演「填海大戲」。中共官方數據顯示,自2002年至2012年的10年間,大陸填海造地可確認的面積就達1100多平方公里,未能確認統計的還不得而知。

圍海造地對生態具有毀滅性打擊

圍海造地是對海洋原有狀態的劇烈改變,對生態環境造成惡劣影響。目前圍海造地的生態隱患已經顯現,一些地方灘涂和濕地銳減,近海污染嚴重,一些沿海魚類幾乎消失。

據《2012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中國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為67,880平方公里,較2011年增加了24,080平方公里。海水富營養化加劇,2012年,呈富營養化狀態的海域面積約9.8萬平方公里,較上年增加2.4萬平方公里。處於亞健康、不健康狀態的海洋生態系統分別占71%和10%。

中共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研究員劉述錫稱,中國大部份的圍填海工程均位於海灣內部,大量圍填海的直接後果就是岸線經截彎取直後長度大幅度減少,海岸動態平衡也被破壞。山東省2008年利用遙感技術進行的國土資源綜合調查顯示,該省海岸長2531公里,比原來減少了590公里。

與中共當局一貫秉持的大幹快上原則相比,其他國家的填海區通常要經歷30年時間,經過海水沖刷和地表充分沉積,再大規模建設。而近年來中國房地產市場過熱,致使填海區完工往往不足10年就進行開發。

而這些都會造成地表緩慢沉降,土地根基不穩。2010年深圳市寶安區深業海岸線周邊地面出現不同程度的裂縫,就引發住戶極大恐慌。有地質專家表示,沉降隱患絕非個案,而是填海區面對的共同問題。大海正以自己的方式給填海造地衝動者們當頭棒喝。

(責任編輯:劉曉真)

相關新聞
大陸「錢荒」惡果漫延 鋼企資金斷鏈老闆攜2億跑路
外媒:「錢荒」讓中共恐慌 下令媒體禁報
中共政權崩潰前兆 地方欲瓦解中央調控
中共對地方政府失控 清理產能過剩反有增無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