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詛咒市場經濟錯在哪裡?

人氣 16

【大紀元2013年07月22日訊】網上流傳一篇 「今天才明白,我們都被半截子話坑死了!」文章用六個「三十年前」開頭,羅列了作者心目中「計劃經濟」的好處;再用「如果你們有錢的話」痛訴了「市場經濟」的罪惡。在不少國企下崗工人和毛左當中,類似的說法一直頗有市場。

計劃經濟成了「通往天堂之路」

該文陳述:計劃經濟時分房只需等待,但總會有;市場經濟下不需等待卻買不起房。計劃經濟下有免費醫療,質量低下看病卻不要花錢;市場經濟下醫療質量提高了,但人們卻看不起病。計劃經濟下上學免費;市場經濟導致有人上不起學。計劃經濟下沒有擇業自由,但可得到分配的工作;現在有了擇業自由,卻找不到工作。計劃經濟下工作穩定;市場經濟下工作不穩定,易失業。計劃經濟下普遍貧窮但貧富差距小;市場經濟拉開了貧富差距。

這篇文章將計劃經濟描畫成「天堂之路」,但卻犯有兩大常識錯誤,一是偏離了計劃經濟下中國的實際情況;二是忽視了市場經濟的影響依賴於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不良,推行經濟市場化的結果必然是權力強干預下的半吊子「市場經濟」。該文所列市場經濟下產生的大多數問題(除了失業之外),在民主國家的市場經濟中很少出現;即便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這些問題也不如中國嚴重。

誰享受計劃經濟的「優越性」?

該文所列計劃經濟的好處,如免費醫療、住房分配等,只有那些在黨政事業機關、國企工作的人才能獲得。集體企業一般不分住房,醫療也非全免。當時,少部分未能享受公費醫療的城市居民,生點小病常使用其在國企工作的家人的記帳單,生大病就休想矇混。至於占人口80%的農村人口,從來就沒有什麼免費醫療,每個公社設有簡陋的衛生所,農民看病還是得花錢,只是收費低而已。

計劃經濟時代政府為每個人分配工作,則是一些人胡編的神話。從清中葉以來,中國的失業現象就很嚴重。中共建政之初,依靠「兩個人的飯三個人吃」這種犧牲效率的方式,並將出身於地富反壞右家庭的人排斥在就業體制之外,算是「消滅」了失業。真正能夠享受國家分配工作的主要是大學生、中專生,這種分配製度一直延續到80年代中後期。如果人們不健忘,就會記得從50年代末至1974年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這一運動美其名為「讓知識青年到廣闊天地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實際上是毛澤東獨創的「消滅」城市失業的方法。數千萬下鄉青年直到「文革「結束後才得以返城,除了極少部分讀書經商或在國企頂替父母崗位之外,絕大多數隻能在街道作坊式小工廠就業,許多人一生困頓。

計劃經濟講究結果均等,必然扼殺人的創造力與生產積極性,其結果就是生產效率低下,物資極其匱乏。當時,城市居民的溫飽是依靠低水準限量供應基本生活維持的。每人每月按性別憑證購糧23-25斤不到,有時還必須搭配玉米麵、紅薯等雜糧;肉禽魚蛋一律憑票,每戶每月1到2斤。凡屬布料、棉花、白糖等一律憑票供應。農民連這點可憐的「好處」都沒有,人民公社時代,每個生產隊必須將所有農產品優先交給國家,以此保證城市供應,剩餘部分才分配給農民,大多數地區的農民終年半飢半飽。因此,他們對城市人口那點可憐的票證非常羨慕,終身的夢想就是做城市人口,吃上供應糧。

至於計劃經濟下人人能上學,純屬瞎扯。我家鄉教育水平在全國城市中屬中等,本人小學畢業就因出身不好,被剝奪上中學機會。恢復高考後,是以「同等學力」申請參加高考才獲得上大學機會。廣大農村地區,許多方圓幾十里都沒有一所稍像話的學校。

部分老國企工人之所以懷念計劃經濟時代,因為對他們而言那確實是「黃金時代」。工人階級在毛時代被稱為「領導階級」,政治地位遠高於知識分子,可以教育領導他們;經濟地位遠高於農民。其時國企工人的經濟地位,類於今天城市的中產階級。改革對他們這個群體來說,確實是「失樂園」,讓他們掉入了「黑鐵時代」。除此之外,這篇文章與「毛左」盛讚毛時代的「美好」政治一樣,完全是虛構加想像的意淫,與歷史真實相去甚遠。

市場經濟的作用受制於政治體制

如果說「今天才明白」一文的錯誤在於通過虛構美化計劃經濟,在西方則另有一種錯誤的「市場經濟」萬能論,即市場經濟的發展將促成中國走向民主。2006年我在美國加州一大學開會,就有人用投影儀繪製成圖表模型介紹這一觀點;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個開放式講座上,也遇到有人向我提出同樣的問題。

我兩次都陳述了同樣的觀點:任何理論假設都需要經驗事實為依據。市場經濟的要義是,資源等生產要素由市場配置,企業自由競爭,人們自由擇業與自由遷徙。按此標準,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市場經濟,只有前蘇聯陣營和中國、越南、朝鮮、古巴實行計劃經濟。近30年以來,這些國家已陸續拋棄計劃經濟,建立市場經濟。但並不意味著這些國家就能通過市場經濟的建立自然通向民主,因為市場經濟幾乎可以與任何政治體制結合。環顧全球,無論是歐盟的高福利社會民主主義政治,埃及與拉美國家的獨裁政治,還是美國式民主政治,以及日本與台灣的東亞式民主,這些國家在經濟上都是市場經濟與私有制,只是政府干預經濟的方式、層次深淺各有不同。這些國家的政治狀況天差地別,有比較成熟的民主政體,也有充滿了腐敗和獨裁的專制社會。可見僅有市場經濟,並不能自然催生民主制度。

事實上,從計劃經濟轉型的前社會主義國家,其政治制度對市場經濟的形成起決定作用。以中國為例,資源仍由政府壟斷支配,這種所謂「市場經濟」其實是權力干預下的半行政化半市場經濟,離真正的市場經濟相去甚遠。為什麼這樣的「市場經濟」能促成中國的民主化,埃及與巴西等從未實行完全的計劃經濟的國家,卻在長期的市場經濟背景下出現了軍人獨裁政權?可見,一國的市場經濟發揮什麼作用,完全受限於其政治體制。在場的人聽後,大都覺得有理。有一些人表示,這事情原來駁斥起來這麼簡單,怎麼事先沒想到?

「今天才明白」提到計劃經濟下人民是共同貧困,認為市場經濟是「讓一部分有權有勢者先富起來」,完全是種片面曲解。在中國,一部分有權有勢者之所以能先富起來,完全是權力市場化的產物。比如,中國紅色家族的致富就不是市場經濟體制下公開公平競爭的結果,而是中國政府長期堅持權力對資源的支配干預所致。如果將中國式財富分配格局的根源歸於經濟市場化,那是診斷錯誤,我當年在《現代化的陷阱》已經將這一問題剖析得很清楚。

如果中共不關閉民主化之門,中國未來的發展本來有多種可能性。但如今中國關上了通向民主化的大門,於是中國人就只能在毛時代與鄧時代之間徘徊了。毛時代結束雖然已達30多年,但中共為了自己的政治合法性,對毛時代的諸多國家之罪不僅從不清理,反而列為研究禁區。當局對言論的嚴厲控制與對歷史的選擇性屏蔽,讓很多年青人對毛時代產生了虛幻的美感。多數中國人既對當下嚴重不滿,又對未來深感茫然。一些政治上的怯懦者與無知者,於是開始炮製這些完全脫離歷史實際的頌毛文章,聊作情緒渲洩。

--轉自美國之音

相關新聞
寒山:從「呼喚法制的市場經濟」追溯到「民間的回聲」
楊繼繩:中國權力市場經濟的困境
劉軍寧: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互不相干嗎?
陳永苗:劉吉吹出了沒有經濟危機的市場經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