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7月19日訊】我家後方隔著一道烤漆板圍籬有一大片空地,種植成相當「業餘」的、不入流的菜園(稱之「荒地」還比較接近),經常有都市三劍客——白頭翁、家雀、綠繡眼等小鳥來訪。有時還飛來斑鳩,這算最大型的鳥隻了。今日,天近黃昏時分,忽地從二樓窗戶看到有一隻較斑鳩大,同樣褐色卻嘴尖高腳的大鳥,悠閒地踱著方步。仔細一看,牠的後頭部有一道藍黑色的冠羽,這不是黑冠麻鷺嗎?
牠是棲息於低海拔,泥土略鬆軟且植被稀疏的樹林,以蚯蚓、青蛙等為食的鷺科鳥類,驚覺性不高,不太怕人。在公園草地上時常看到牠在慢步覓食,若受到驚嚇(有人太接近時),先是提高頭部,靜心不動(這時因其一身保護色的關係,乍見之下,很難發現牠),直到感受無危險時,才飛去。
啄食蚯蚓時,牠會很有技巧地、不會魯莽地使力拉扯到斷裂,而是先拉一段在嘴裡不放,停下來後也不會使勁拉;如此分成幾段後,終於把一條長蚯蚓完整無損地拉出來下腹,真叫人佩服牠的「專業技術」!
此外,更厲害的,我要在此強調的是,牠養育第二代的精神與技巧,就說是牠的親職教育吧!牠築在樹上的鳥巢,一如斑鳩般在開叉的樹梢上,橫七豎八,參差不齊地隨便擱幾根樹枝就算完成。不仔細看,還真會懷疑這哪是鳥巢!其實牠在此時已埋下伏筆。
等到小鳥在巢中逐漸長大,牠會看準時間,一根根地把構成鳥巢上的樹枝啄下,一直逼著羽毛漸豐的小鳥,慢慢地、逐漸地逼牠們不得不離開巢窩,隨母鳥飛下地面覓食。我一看原有鳥巢處,已光禿禿地恢復原來的叉枝,哪裡還有鳥巢的影子?這便令人領悟到當初母鳥那麼粗糙、隨意築巢的原因之一了。小鳥兒們這樣被母鳥適時地逼著飛離鳥巢(因為沒有足夠停棲的樹枝),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小鳥們都會飛了,可以自主,還不學習自食其力?能一直賴在巢上向母親討食嗎?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近年來在歐美英日各國皆「流行」的「啃老族」。日文叫「ニート」(尼特族,NEET為英文Not in Emplo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之簡稱),指的是既未就職或受教育、受職業訓練的年輕人,在家啃老爸(媽)之業。這已成先進各國的社會問題。寶島台灣,恐怕也緊追其後,未遑多讓。
今日少子化為國家普遍化現象,造成這些啃老族的家長們,是否也應該減少對自己生之、育之的子女們過度而執意的寵愛,向黑冠麻鷺學習牠們對待小鳥們斐然可觀的親職教育,見賢思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