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家長與孩子爭吵不會贏

馮霽月
font print 人氣: 46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3年07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馮霽月編譯報導)為甚麼與孩子爭吵會讓他得勢?當你習慣與孩子爭吵時,他就會逐漸認為與你是平輩人並有權向你挑戰。這鍾情況很麻煩,因為孩子沒有意識到他的感覺是不切實際的。他越是認為自己強大(和通過挑釁行為得到的東西越多)他就越願意用爭吵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學習如何管理孩子的這類行為很重要。這當然也不易做到——事實上,這可能是作為家長要學會的最困難的事情之一。以下要說的就是「怎樣才能以最少的爭吵讓孩子成熟並獨立」。記住,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學習如何負責,與他人良好溝通,並開發解決問題的技能。

*爭吵是否有好處呢?

請明確:意見分歧和慣常模式的與孩子爭吵是有區別的。你要教孩子以適當的溝通方式表達不同意見。知道如何以有效途徑表達分歧是一項重要的生活技能。一般來說,最好在你們倆都平靜時談談你們不同意的事情。孩子應該學會如何以尊重他人的方式(不要取綽號或粗魯)說明他或她的觀點。聆聽也是一個重要的技能,因為你要能夠不帶有成見和防備地傾聽其他人的觀點。你們可能最終都無法改變想法,但至少每方都有發言並讓對方瞭解了自己的想法。

家長們都知道,與孩子陷入爭吵是多麼不容易避免。權力鬥爭可以發生在大大小小的問題上:讓孩子清理房間,爭論功課,到宵禁時間。我們建議父母「沒有必要每次都參與爭吵」。這意味著,你不必每次受到孩子挑釁時就捲入爭吵。

重要的一點是你不可能在與孩子的爭吵中成為真正的「贏家」。當爭吵升級時,傷人的話就經常脫口而出,人會變得被動,並可能持續地交流不當——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沒有人會贏。當你進入與孩子爭吵的模式時,你只會節節敗退。

你的孩子會不理你的規則,因為他將知道如果與你爭吵就有機會使你退讓。孩子們不斷與父母爭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們知道這樣可能會消磨我們的意志,並改變我們的想法。

*第一步:瞭解自己

改變與孩子這種格局的第一步是瞭解自己的觸發因素。甚麼令你容易抓狂?甚至有可能一天中的某些時間更容易發生衝突。也許你的情況是早晨趕時間,匆匆忙忙地要讓每個人都走出家門。請注意那些時間並提前規劃好。

例如,下班回家後看到十幾歲的兒子在客廳閒逛、吃薯片——通常都會弄得很髒。這會讓人很窩火,並將隨時爆發。我們要做的就是儘量不生氣,讓自己休息一下,在工作後給自己一些時間放鬆。去自己的房間,換一下衣服,從一天的疲憊中解壓。當平靜下來後,就可以跟兒子以合理的方式談一談清潔而不必吵架。要知道,當你進入爭論模式的時候,就很難對孩子做出週到的回應。如果說,早晨的爭吵在您的家庭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那麼你就落入了一個圈套。這有點像你的客廳裏有流沙,雖然你知道它的存在,但你每天卻不斷被吸進去!

生活中為人父母的壓力讓人們感覺很低落是可以理解的。有時候,我們只是不知道其他的應對方式,所以我們失去了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但如果我們總是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樣的事情,我們就會繼續得到相同結果,因為甚麼都沒有改變。

*第二步:問些問題

一旦你發現與孩子爭鬥已經成為一種定式,就需要在原來的軌道上停下來重新評估一下與其互動的方式。你在吵架之前曾經發生過甚麼事?它是如何發生的?導致爭吵的事件順序往往是甚麼?是否有惹火你的詞語、請求、或特定時間?

回答這些問題會幫助你對自己有所洞悉,所以下次你同孩子有矛盾時,就可以控制自己。記住,從來沒有人真會在爭吵中「贏」的——通過爭論模糊了甚麼才是重點。你的孩子一般要避免的是承擔後果、家規以及為他的行為負責。爭鬥成為了一種無效的習慣,可能會導致孩子相信,他可以利用爭吵的辦法逃脫,迴避生活中他不希望做的事情。

*第三步:改變格局

如果你認識到這種模式,就可以開始做出改變了。計劃一下再出現爭論時的戰略。當被惹怒時,你會做甚麼?當孩子試圖拉你參加權力鬥爭時,下決心這次你不會「奉陪」。為了更清楚,這裡舉一個例子:比方說,你已經給你十幾歲的女兒制定了懲罰規矩,她試圖通過爭吵來擺脫。如果你留在房間裡繼續跟她吵,你只會給她更多的權力。相反,你可以簡單地說,「後果我們已經談過了。我不想再討論」,然後離開房間。當你離開的時候,你帶走了所有的權力,而你的孩子只能留下來對著牆壁大喊大叫。

*第四步:讓孩子瞭解

一旦你意識到你與孩子的模式,而且已經決定改變,就要讓孩子知道你不打算再因這些爭吵而讓步了。根據孩子的年齡,你甚至可以說,「我想盡力不再爭吵了。(爭吵)對我們來說沒有用。下次再有爭吵,我會要你回房間去,直到我們都冷靜下來再談。」

*第五步:言傳身教

孩子們在生活中是以你為「榜樣」的。你可以教孩子爭吵以外的其他辦法。當您開始用不爭論的方式互動時,你就是在教孩子以不同的方式溝通。你在樹立榜樣並提供了不同的溝通模式。請記住,孩子在學習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行為比話語更能教育孩子。

*第六步:從改變小事開始

當您第一次從爭吵中走開時,作為父母那感覺真是一件偉大的事情。你制定了計劃,並貫徹執行了。孩子可能因此不高興,但你不會。變化可能是從非常小的事情開始的。計劃可能是「下一次我對孩子說『不』時他要爭吵,我就要這樣做。」想好後就按照實施。不要誤會,這樣做其實是不容易的。孩子可能不會以你期待的方式馬上回應,但不要氣餒。要堅持下去,因為(改變)可能需要一段時間。

*第七步:嚐試不同的交流方法

作為父母,與其同孩子爭論,不如想想要如何面對彼此。有時候,改變溝通方式可以產生很大影響。提高聲調不如壓低聲音;囉嗦嘮叨不如跟孩子直截了當。當孩子不聽話時最好問他,「你現在應該做甚麼呢?」當孩子回答後,簡單地說,「那就去做呀。」改變你的風格,尤其那些造成習慣爭吵的東西。有些家庭在生氣時互相寫紙條或發電子郵件,而不是爆發爭吵,這確實不失為好方法。勇於創新,想想那一刻可以溝通的不同方式,避免與孩子吵架。

找合適的地方與孩子交談。如果你總是在早晨為按時上學而爭吵,那麼找個不同的話題或在另外的時間談談這個問題。或如果你的孩子長大了,你可以在車上討論一下其他情況下不可能說的艱難話題。如果他們更大些,可以去餐廳吃飯,或坐在咖啡廳談話,或者嚐試去散步。你現在與孩子做出的改變將會需要你的勇氣和膽量。這是份苦差事,但這些變化可以打破爭吵的惡性循環。從長遠來看這都是有益的——孩子學習更好的溝通技巧非常重要,因為他們長大後將用得上。

*第八步:不要往心裏去

有時候,爭吵真的很傷人,因為爭吵升級時會說出刻薄或殘忍的話。作為家長,如果你能將孩子的那些話儘量不放在心上,可能會有很大幫助。其更多的是為爭吵而說(而且孩子想「贏」),並不是他真的情感。 (請注意,這不包括威脅的話或口頭辱罵,父母對這類言辭應嚴厲處理。)

*第九步:獲取外界的幫助

如果你發現你大多數時間都在與孩子爭吵,可以考慮尋求一些外部支援。閱讀育兒文章,參與育兒在線社區,或嚐試育兒教育項目來處理孩子的行為;從家長支持熱線獲得幫助;嚐試聯繫那些你信任的人:與朋友、輔導員、你的配偶或伴侶交談。

作為父母要記住,每個人都會犯錯誤,並會有下一次。我們不會一夜之間就知道一切該如何正確處理。這是我們必須努力的事情。有幸的是,我們能夠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並改變和成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5歲以下的小朋友們,如果你們還在跟著保姆玩或者成天成天地看電視,那麼相比其他小朋友,你們在學習成長的道路上可就落後了。很多小朋友甚至從6個星期大時,就來到新泽西Learning Experience兒童早教中心,在輕鬆歡快的氣氛中,開始一步步地學習生活、禮儀、社交和認知技能。
  • (大紀元記者馮霽月編譯報導)大多數夫婦都經歷過這種情況:有時你認為應以某種方式管教孩子,而你的配偶卻想以不同的方式處理。你們各執己見,因而開始了爭吵。
  • (大紀元記者馮閱編譯報導)您的孩子是否對你的每次批評教導都當耳旁風?本週詹姆斯.雷曼兄弟為您提供了10種具體的辦法,讓即使是最頑固的孩子也會重視後果。
  • 對於父母而言,教導孩子懂規矩的重要性不言可喻。規矩就是教導孩子學習做個文明人,使他們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生活。然而,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孩子會反覆測試父母的容忍度,父母也都曾經歷孩子不守規矩的成長過程。美國醫學新聞網站WebMD引用幾位教育專家的觀點,他們從平和及實用的角度出發,舉出5項引導孩子有效學習規矩的技巧,供讀者參考。
  • (大紀元記者馮霽月編譯報導)繼父母們是不是經常聽到這句話——「你又不是真正的父母」?繼子、親生父母、朋友、親戚、老師和社會上任何沒有當繼父母經驗的人都有可能這樣說。
  • (大紀元記者秦明月編譯報導)身為父母,有時候你會覺得似乎一整天都在無休止的聽到孩子跟你頂嘴——在你讓他們做家務的時候,在你告訴他們停止看電視的時候以及在你給他們設定他們不喜歡的規則的時候。這是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最讓人沮喪和精疲力盡的事情之一。
  • 過去一週內,美東聯成公所趙文笙顧問接到三宗華人家長的求助案,除了兩宗的當事人因體罰孩子分別被鄰居及託兒所報警外,另一宗是因父母忙於生計,將孩子送返中國家鄉,交由他人照顧,不料兩歲的孩子最近病故死亡,死亡證明上顯 示,孩子罹患多種疾病,令人看了心痛;而美國法庭也開始查問父母為何將孩子單獨遺棄在祖父母的家中,追究其監護失職的責任。
  • (大紀元記者張君怡編譯報導)在國外讀書的中國學生,年齡越來越小。除了留學,越來越多望子成龍的中國家長,為孩子報名參加國外頂尖大學的夏令營課程,準備為他們在今後的大學申請書上添上漂亮的一筆,也為將來的留學生活提早積累經驗。目前在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和英國伊頓學院參加暑期夏令營的學生中,有近10%的生源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
  • (大紀元記者馮閱編譯報導)我們都曾經歷過這些尷尬或憂慮:你的孩子在一個家庭聚會上行為不端; 你向著未來大步前進,但卻看到孩子在成年後還在犯完全相同的錯誤——而且不下10次。或者處於青春期的女兒似乎無心學習,代數成績一團糟,你甚至開始擔心她是否能高中畢業,將來能否找到一份工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