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傑談波士頓華埠的歷史變遷

人氣 28

【大紀元2013年06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楊天儀波士頓報導)紐英倫華人歷史協會(簡稱華史會)於6月1日下午﹐假華埠社區中心舉辦歷史講座﹐研討波士頓華埠的歷史變遷及社區反應﹐主講人為麻州大學波士頓分校從事亞美研究的資深研究員劉仲岳與塔夫茨大學講師陳家傑。演講以英文進行﹐不少經歷過五﹑六十年代華埠變遷的華人第二代也到場重溫歷史。

陳家傑現正在布朗大學就讀博士生﹐他的講題為「二戰後波士頓唐人街種族與空間的爭奪」(Contesting Race and Space in Boston’s Postwar Chinatown)。

他談到波士頓唐人街從1950到1965年的社區環境和文化的轉型。在20世紀50年代初﹐麻州和波士頓市的城市規劃者在運動中開展了一些大型工程項目﹐大規模地改變了波士頓市的形貌﹐也導致了唐人街和其他中心城市社區發生巨大改變。

當時排華事件逐漸褪色﹐波士頓唐人街開始成型及壯大。當時政府在唐人街附近計劃開展兩大城市道路建設工程﹐一是1951-59年的中央動脈工程(Central Artery Road)用以快速疏通波士頓下城的交通﹔二是1963-68年的麻州收費公路(Mass Turnpike)﹐接通波士頓與其他城市(遠至芝加哥)的交通。這兩大工程被視為波士頓的經濟命脈﹐而其交接口在唐人街﹐當時工程計劃者並沒有考慮有色人種社區如華埠社區的需要﹐令許多華埠居民被迫遷離唐人街流離失所﹐家庭和企業重要的社會空間被打亂。

華史會提供當時有種族歧視傾向的描述早期華人移民的歷史圖片。(攝影﹕楊天儀/大紀元)

陳家傑談到了唐人街的不同社團以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參與市區重建及重建戰後的美國城市。他以華人商會(Chinese Merchant’s Association)為例﹐華人商會1950年宣佈了其重建唐人街的長期計劃﹐重建破舊的樓宇﹐發展商業及支持華人社區﹐吸引遊客來到唐人街消費。其核心項目是建設哈臣街20號的華人商業大樓﹐該樓於1949-51年建成﹐耗資約一百萬美金﹐全為華人籌措資金及設計落成﹑樓高四層﹐滿足社區活動需要﹐樓頂的古式涼亭更成為華埠地標。據說資金來自一眾華商﹐1949年國民政府戰敗﹐華人原本希望存錢將來回家鄉落葉歸根的想法破滅了﹐他們轉而將錢投資重建華埠。商業大樓的落成令他們甜苦交融﹐家鄉不能回﹐但美國夢在逐漸實現。商業大樓標誌著華人願意也有能力融入美國現代化的社區。

麻州大學波士頓分校資深研究員劉仲岳是華人前進會的董事﹐參與了當時五﹑六十年代華埠種族人權抗爭的活動。他探討了當時華人與非裔在人權活動中的互相支持﹐如非裔人權活動家美爾‧金(Mel King)前來支持華埠成衣工人的維權運動。

珍貴的歷史資料令與會者獲益良多﹐會後觀眾展開了熱烈討論﹐不少走過那個年代的華人也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相關新聞
華史會十四週年慶頒獎
華史會15週年慶特頒遊子獎
華史會16週年慶 溫馨回顧
華史會慶 回顧中餐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