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6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沙莉綜合報導)小行星不同於彗星,通常沒有尾巴。神秘天體P/2010 A2卻與眾不同。週一(6月3日)美國國家光學天文臺(NOAO)研究人員聲稱,亞利桑那州WIYN望遠鏡ODI相機的新照片顯示,它拖著一條3倍地月距離那麼長的超級長尾巴,長度為一百萬公里,比以前認為的十六萬公里要長得多。
space.com網站報導,WIYN科學家Jayadev Rajagopal說,「以前的A2圖像清楚地表明,尾部延伸超越了那些相對較小的視野,ODI提供了更加寬廣的圖像視野。但我不認為,尾部延伸甚至超越ODI的視域!」
Rajagopal說,帶尾巴的小行星難得一見,已知只有十幾個這樣的星體。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P/2010 A2的尾巴的厘米大小的顆粒將形成圍繞太陽的一個流星流,就像彗星塵埃一樣。地球最終將通過這個流,可以從地球表面觀測到它,不過需要萬年之遙。
研究人員說,小行星碰撞和其他塵埃釋放事件增加了我們的太陽系內運動的塵雲。ODI相機的新圖像將揭示小行星向這種「黃道塵埃」貢獻了多少材料。
P/2010 A2最早於2010年1月6日由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組巡天項目發現,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距地球一億四千四百萬公里。因為它拖著長長的尾巴,科學家起初認為它不過是彗星。「哈勃」太空望遠鏡於2010年1月25日和29日拍下了一系列圖片,圖片顯示,在P/2010 A2的內核附近存在一種奇特的X形狀結構,並且核體位於塵埃光環的外側。此外它位於主小星帶內層的軌道,這種景象從未在類似彗星的觀測過程中出現過。科學家們因此提出:它是一個帶尾巴的小行星。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天文學家、負責「哈勃」觀測的天文學家傑威特(D. Jewitt)等人分析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圖像後估計,一顆直徑3米至5米的小行星可能撞上P/2010 A2的內核,內核直徑為120米。這起宇宙相撞事故產生的能量相當於一枚強大的原子彈,使較小的岩石成分蒸發,並將成分從P/2010 A2上剝離。陽光和太陽風將撞擊碎片吹到小行星後面,形成一條好似彗星的尾巴。碰撞時間約為2009年初。
傑威特說,預計碰撞發生後,碎片場會急劇擴張,就像手榴彈爆炸後彈片向四周飛散。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觀察人員發現這個天體膨脹的速度非常非常緩慢,不是像他們所預測的碎片場在一個星期內擴散開,而是在2010年1月觀察時,它們才慢慢停止擴散,膨脹時間差不多用了一年。觀測結果還表明,該天體即使在碎片場慢慢擴大的情況下,仍然保持X形。
這個天體為何出現一個怪異的X形核呢?傑威特表示:「這就像將一塊磚扔進水池後,飛濺的水花絕不會像是一個平滑的窗簾,而是一系列噴流、細絲以及其它結構,反映出磚的外形和撞擊角度等等。具體到P/2010 A2身上,無論是撞擊者還是被撞者都可能呈球形,X形臂可能反映的是不規則的形狀以及一次偏離中心的撞擊。X形天體裡的較大物質分散得非常緩慢,也決定了這種形狀結構能夠保持很長時間。」
傑威特解釋說,小行星之間相撞較為常見,但使用照相機拍攝相撞的小行星面臨很大困難,因為大的撞擊較為罕見,而類似P/2010 A2這樣的小撞擊又非常暗淡模糊。通過相撞形成P/2010 A2的兩顆小行星此前並不為科學家所知,因為它們亮度極低,無法被觀測到。即使發生碰撞,也不易被觀察到,因為兩顆小行星與太陽處在同一方向。
普通的彗星一般都是從遙遠的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跌入到太陽系的內層區域的。隨著彗星越來越接近太陽,它們也不斷被加熱升溫。於是,彗星表面的冰層被蒸發,固體彗核會噴射出大量的物質。但是,「P/2010 A2」的來源顯出明顯的不同。它是在小行星帶溫暖的內層區域運轉,它身邊的最近鄰居都是一些乾燥的巖質天體,很少有易揮發性物質。
「P/2010 A2」的軌道與花神星小行星家族成員的軌道非常吻合。花神星小行星家族成員都是在大約一億年前的一次碰撞中所分裂形成的大量碎片,其中一個碎片於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造成了地球物種大滅絕事件,恐龍就是在該事件中消失的。
(責任編輯:畢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