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電影藝術 克服挑戰 突破中西文化差異

【專訪】洛杉磯華裔女導演趙秀中 好萊塢嶄露頭角

人氣 10

【大紀元2013年06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伊鈴多倫多報導)為期5天的多倫多女性電影節(The Female Eye Film Festival FeFF),於6月19日在多倫多市中心開幕,來自洛杉磯的華裔女導演趙秀中(Marie Chao)以「Fever」一片入圍,在電影節期間做全球首映,角逐最佳短片。在電影節期間,趙秀中接受《大紀元》記者專訪,講述她作為一名華裔女性,憑藉對電影藝術的熱愛,克服挑戰,突破中西文化差異,終於在電影界嶄露頭角的故事。

正值青春年華的趙秀中,如同她的名字一樣,「秀外慧中」,溫柔秀麗的外表之下不乏睿智,她用女性特有的細膩和敏銳,向觀眾展示婚姻的真諦:「溝通及相互理解。」

影片「Fever」講述的是一個即將對婚姻絕望的女人如何挽回她和丈夫的感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Miko和Kenji保持著相敬如賓的婚姻,但表面的平靜卻掩飾不住一觸即發的衝突。一場意想不到的午後雷陣雨,令Kenji變成「落雞湯」,從而生病發燒。Miko的細心照顧,讓病中的Kenji依賴她,令兩人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即將消逝的婚姻,亮起希望的明燈。

影片「Fever」是趙秀中和她的丈夫Matthew J.Siegel合作拍攝的,Matthew是一個有20多年攝影經驗的攝影師。有趣的是,影片的男女演員也是一對夫妻。趙秀中說,他們在討論影片的拍攝過程中,必須要用到自己婚姻生活的真實體驗,也因此令故事呈現的更真實、生動。

維持婚姻靠信念 經營好婚姻靠溝通和理解

趙秀中說,製作這部影片的靈感源自於小時候讀過一部文學作品。故事講的是一對10幾歲結婚的夫妻,直到80多歲還十分恩愛,令人不可思議。然而,這對老年夫妻卻說,他們的婚姻之路並不總是平順,而是同樣枝枝叉叉。一路走來,也經歷風風雨雨、急流險灘, 但唯一不變是他們對婚姻的信念,「始終不離不棄。」

趙秀中認為,許多現代電影對人物的表現黑白太分明。好人太好,壞人很壞。真實的人生不是這樣,人性非常複雜。「在婚姻裡,總有人抱怨那樣不對,那樣不對。其實很多話都不需要說出來。很多事情是很複雜的,有因有果。在婚姻的拉鋸戰中,有時是他/她對,有時是他/她錯;並沒有絕對的論定。 」

「愛恨只有一線之隔。現代人具有的婚姻觀很膚淺。如果愛的出發點是占有,就會變成恨。東方人對愛的理解相對占有的成分多一些,西方人相對尊重兩個個體的獨立性,合得來就在一起,合不來就散。都有缺陷。」她說。

趙秀中說她對婚姻的理解來自於家庭的影響,父母的婚姻給了她榜樣,使她覺得婚姻最重要的就是應該多溝通和相互理解。同時她也用這個理念指導自己的婚姻,在過去4年的婚姻中,無論是生活還在工作中,讓她能與在西方文化土生土長的先生和睦相處。

追求電影藝術 進軍好萊塢

富有藝術天賦的趙秀中,從小愛好美術,經常參加畫畫、作文比賽。17時隨父母移民美國,在美國上完高中,畢業後就讀大學藝術專業,學習畫畫、雕塑等。她說自己對電影的興趣是源自於大學期間學習短片的拍攝。

「因為需要學習各種藝術製作,有機會接觸短片拍攝等。正好當時看了王家衛的《重慶森林》、李安的《飲食男女》,覺得拍電影很有意思,決定大學畢業以後學習電影專業,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走上電影『不歸路』。」

趙秀中順利獲得加州藝術學院電影碩士、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藝術學士。幾年後,她在電影、廣告、紀錄片、短片及數位多平台內容製作中,獲得好萊塢電影製作經驗;她還是國際攝影公會會員,曾與好萊塢巨星湯姆‧漢克斯、本‧阿弗萊克、布魯斯‧威利斯、羅伯特‧雷德福合作。

對藝術的熱愛,使她進軍電影行業 ,並開始崭露頭角,成為打入好萊塢電影圈主流的少數華裔女性之一 。

初入電影界 面臨多種挑戰

外表文靜美麗的趙秀中,內心蘊藏著堅毅的品質。她坦承,作為一個華裔女性,在高手如雲的好萊塢電影界擁有一席之地實非易事。首先要面對是中西文化差異帶來的挑戰,還有體力、耐力上的挑戰。

工作的第一年,趙秀中曾經苦惱過:知道有一些地方不對勁,但不知如何面對、如何處理,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感到困惑:「 明明這件事情我可以做得很好,為甚麼就沒有人找我?」經過自我檢討,趙秀中發現原來是中西文化差異造成。

「中國人講究謙虛、含蓄,做事不要張揚;對同事、上司要謙卑、恭敬等。可是這些在西方文化環境裡行不通。西方文化很直觀,有甚麼才華需要你自己表露出來,講謙虛、含蓄,別人不知道你到底會甚麼,會認為你沒本事,甚麼都不懂。而且因為電影圈不像公司,需要人脈關係,如果沒有人了解你,就沒有工作機會。」她說。

趙秀中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體力。「剛進入電影圈,甚麼雜事都做,每天去各種各樣不同的地方拍攝,還要扛著沉重的攝影機,工作時間至少12小時,工作達14個小時以上是常事。作為女性,體力和耐力都面臨嚴峻的考驗。」

突破文化差異 融入主流

趙秀中進入電影圈時,已經是碩士學位,按理說可以直接做導演,可她一開始進的是攝影組,每天就是裝膠片、扛機器之類的,也學習現場拍攝等。「雖然辛苦,但在這個過程中學到很多東西,尤其是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她說。

趙秀中嘗試改變自己,去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她坦言並不是完全模仿,而是取其「中」,因為畢竟是兩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過程中,趙秀中也發現西方人性格直露,很好相處。「尤其是當他們發現你是一個很好合作的人,就會在那個圈子中很受歡迎。」

趙秀中說,與西方人相處,工作態度十分重要。「有一個電影界的前輩跟我談過:『如果一個一天工作了14小時後,不是選擇回家,還願意跟我相處,我會選擇這樣的人合作。』其實他就是講工作態度的重要性。他會認為你是一個很有團隊精神的人,很合作,進而很受歡迎。 」她說。

「其實美國人很可愛,大家就像大孩子一樣,雖然工作很辛苦,就像玩一樣,很有意思。工作中不需要那麼嚴肅,大家相處很愉快,以後有甚麼事,他們也願意找你做。」趙秀中爽朗的笑著說。

那時,趙秀中利用一切可能去電影節幫忙、做招待,有機會認識台灣導演王家衛、蔡明亮,從他們那學到很多東西,並獲得蔡明亮的邀請,參與電影《河流》、《動》的拍攝。

踏人電影業,從了解,到慢慢融進去,趙秀中歷時好幾年。憑著對電影事業的執著愛好和堅強的信念走下來,終於在電影行業嶄露頭角。

做導演需要具備多種素質

趙秀中曾經跟過一個電視劇攝製組。她說,電視劇短的13集,長的20多集、30多集都有。每一集導演都不同,跟演員、其他工作人員溝通、配合的方式不一樣,拍出的效果也不一樣。在其中學會了「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要用不同的溝通方式。」

「作為一個導演,首先功課要做好。攝影組小的有20幾個人,大的有100甚至150個人以上,一到拍攝現場,所有的人都等著你來做決定。如果功課沒有做好,既浪費錢、又浪費時間。所以我每天都有把計劃事先做好,要拍哪幾场戲、哪些主鏡頭、哪些分鏡頭,需要跟哪些工作人員溝通,怎麼拍攝,等等都要做細緻。當我走到拍攝現場,我已經知道了該怎麼做。」

趙秀中還說,導演需要具備才華,要善於講故事。「因為演員要跟一個導演合作,當然希望導演能有一些不同的東西,如自己的想法,對故事的呈現等。」她說,「導演需要具備的另一個素質是性格要外向一點。因為每天跟不同的人溝通,每天都要回答演員、攝影及其他工作人員的問題。如果性格自閉,是不太適合做這項工作的。」

她還對有志於電影行業的華裔青年建議:多嘗試、多實踐、不輕言放棄是成功的必要因素。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唐季禮--從跑龍套起家的好萊塢華裔導演
「鋸齒」華裔導演在好萊塢嶄露頭角
華裔導演虞琳敏將再次問鼎奧斯卡紀錄片獎
華裔導演王穎 推出喜劇新作「心靈相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