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黨媒為漂白中共大費周章 百姓買賬?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6月11日訊】近一段時間,中共黨媒新華網和人民網密切配合,相繼拋出了系列文章,為中共和中共官員漂白。比如人民網的《2012年職場個人幸福感排名: 政府機關排名倒數第一》、《黨和政府的基層工作確實出了微恙》、《推進改革重在行動》、《反腐敗重在制度建設》、《媒體:「憲政」就是要在中國顛覆社會主義政權》,新華網《領導幹部大多是貪官嗎?》、《真的是「越反越腐」嗎?》、《西方多黨制並沒有杜絕腐敗》,等等。這些文章滿篇胡言亂語,遭到了民眾們無情的嘲笑。

比如在《2012年職場個人幸福感排名: 政府機關排名倒數第一》一文中提到,官方數字2013年國家公務員考試最終報名人數超過150萬,熱門的職位競爭慘烈,接近「千里挑一」、「萬里挑一」的程度,但根據《2012年度中國職場心理健康調研報告》,職場個人幸福感排名中,政府機關排名倒數第一,至於原因無非是要公務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且服務的有多麼辛苦、多不容易。

可誰都知道,事實並非如此。公務員報考火爆,正是因為有權就有錢已深入人心,而官員幸福感指數低的原因應該各不相同,或是沒有貪污機會而心生羨慕的;或是有機會卻沒貪污得手的,很不滿意自己只幹活卻沒外快的;或是貪污得手的但對比自己貪污還多的人的不滿;或是因買官晉級的慾火中燒,巴結上級領導的卑躬屈膝的扭曲,加上擔心貪污這種骯髒的勾當一旦被民眾檢舉揭發的心理壓力……顯然,公務員的辛苦不是因為服務人民多麼辛苦,而是為權、為錢而殫精竭慮。

比如《領導幹部大多是貪官嗎?》一文,更是讓網友笑掉大牙。文章否認領導幹部大多是貪官的依據是:2012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查處貪污賄賂類案件處分共30315人。這豈不是天大的笑話?老百姓間流傳的「現在的領導幹部,全抓起來有冤枉的,排成隊隔一個抓一個有漏網的」才是切中要害。

再看看更精彩的那句:「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官員像我國的官員那樣,如此癡迷於、專注於本地區本部門經濟社會發展事宜,……是在為老百姓謀幸福吧?」,這句話若改為「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官員像我國的官員那樣,如此癡迷於、專注於貪污腐敗」,恐怕更為切題吧!

為了掩人耳目,文章中還引出了一些好笑至極的甚麼「節日腐敗」,還有「小學生班幹部腐敗」等等。在引來網友陣陣嘲笑、謾罵和拍磚之後,人民網不得不於第二天草草推出承認貪污,但只是基層的「微恙」的花樣文章:《黨和政府的基層工作確實出了微恙》,並將原因歸為:「基層工作條件艱苦、任務繁重,很多人不願意下到基層,基層幹部隊伍整體素質距離黨和政府的要求還有距離,個別人角色的混淆與錯位疏離了官民關係」。而且罪在「媒體輿論環境放大了基層幹部的負面形象」,錯在「大多網民會自動站在草根一邊,形成簡單的官民二分對立態勢:凡是官都是錯的,凡是民都是對的。」

中共的慣用伎倆,即首先掩蓋,用謊言欺騙掩蓋事實真相,若不奏效,或勉強承認其中的一點點,同時在將錯誤推給別人再次彰顯。

至於《真的是「越反越腐」嗎?》則以肉麻的方式歌頌「偉、光、正」的黨,「逐步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富有成效的反腐倡廉道路」,「反腐敗的成效日益顯現」。《西方多黨制並沒有杜絕腐敗》則稱「西方多黨制並沒有杜絕腐敗,很多時候還導致了腐敗氾濫」,「一黨長期執政也可達到清廉,腐敗與否並不取決於政黨的多少」,「在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最有利於解決腐敗易發多發的問題」……如此不正常的胡言亂語,遭到了網友無數的拍磚。

中共官員是否腐敗,中共是否找到了反腐的正確道路,新華網的《央行發佈報告警示銀行業風險》一文則給出了答案。文章稱,中國人民銀行7日發佈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3》指出,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8年來首次出現反彈,信用風險有所顯現,理財產品、民間借貸等領域風險亟須引起警惕。報告還警示,當前理財產品快速發展,蘊藏潛在風險。報告還認為,一些具有融資功能的非金融機構存在違規經營,民間借貸風險有所暴露。「民間借貸的資金來源和業務運作與正規金融體系之間盤根錯節,一旦出現資金鏈斷裂等風險,將向正規金融體系傳遞,並可能引起突發性和區域性事件。」

也就是說,國庫已經被中共貪官們揮霍差的不多了,留給百姓的只是風險了。老百姓最擔心的、最害怕的就是銀行的安全,當辛辛苦苦攢下的、存入銀行的錢瞬間變為泡影時,那真的是一場災難,然而災難也為期不遠了。

黨媒的良苦用心,果然是適得其反。它採用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手法,逐層剝去中共的偽裝,讓百姓認清了中共邪惡的本質。不妨再助他們一臂之力,特擬定以下二篇文章的名字,供他們在網上和網友互動:《到底是誰在禍害中國?》與《沒有中共,中國人怎麼辦?》。一笑。

相關新聞
《求是》刊文反憲政 中共套路被北師大教授戳穿
最大官媒發奇文:稱別人為喉舌 對軍報嘲諷
高級黑 黨媒曝宋祖英趙本山如何二人轉和彼此忽悠
黨媒「高級黑」 暗示江澤民的漢奸身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