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口食品大增 美華人消費者憂慮

美80%羅非魚 50%蘋果汁從中國進口 中國雙匯收購全球最大生豬生產商引關注

人氣 184

【大紀元2013年06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劉菲報導)中國盛產有毒食品幾乎是盡人皆知的事實,但是美國從中國進口的食品依然在不斷增長。據國會中國委員會(CECC)主席謝羅德‧布朗(Sherrod Brown)參議員近日在CECC有關中國食品藥物安全問題的聽證會上透露,2001年至2012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食品翻了三倍,2003年到2011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寵物食品翻了85倍。
 
位於華盛頓的健康與消費者權益團體「食品和水觀察」(Food and Water Watch)根據USDA等官方機構的數據總結得出,美國從中國進口食品2007年達到最高峰的43億噸,之後因經濟衰退有所下降,2010年開始回升,2012年又回到2008年的41億噸。

各類進口食品中占比例最大的冷凍或加工過的蔬菜水果,占41%,其次為新鮮或冷凍及加工過的魚肉海鮮,占30%。以2011年為例,美國人消費的80%的羅非魚、49.6%的蘋果汁、51%的鱈魚、31%的大蒜和11%的冷凍菠菜來自中國。

其它如製作糖精的木糖醇、製作防腐劑的山梨酸和人工香草精等調料也大部分來自中國。這還不算通過走私、貼假商標和從其它國家轉運來的中國食品。
  
有華人業者透露,FDA規定進口成品必須標明產地,但是在美國再加工和包裝的食品無需標明產地,如有從中國進口的黃豆在美國被包裝後,誠實一點的商家會寫上經銷商的名字甚至產地,否則就被當作美國產品出售。
  
FDA只能抽查1~2%的進口食品,在抽查到的食品中,中國生產的食品被化學物、染料、殺蟲劑污染和假冒商品都相當高。

華人消費者對大陸食品不信任

多年來,中國大陸毒食品氾濫,消費者對中國大陸食品的不信任非常明顯。美國Cornucopia 研究所資深農業政策分析師馬克‧卡斯特爾(Mark Kastel)日前在向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小組委員會作證時表示:「美國人有充分的理由不信任中國提供的貓糧、狗糧,為什麼我們要相信中國出口商為我們的兒童和家庭提供的食品呢?」

號稱全美最大的華人超市連鎖店「大華超市(Ranch 99)」位於洛杉磯聖蓋博分店內,來自大陸的移民葉女士面對店內琳琅滿目的中國食品說,她更樂於購買臺灣出產的食品,特別是零食。
  
有一半華裔血統的消費者Kaylee說:標有「中國製造」的食品她一定不會買,新聞中報過的問題食品她也不買,來華人超市購物主要是因為這裡的新鮮蔬菜和肉類比美國超市便宜。
  
給大華和洛杉磯各大亞裔超市及主流超市供貨的批發商「華隆有限公司」商品行銷部經理黃耀輝說:近年來大陸移民猛增,遠遠超過臺灣移民,佔了華人消費人口的大部分。除了從小到大吃慣的家鄉口味食品一直熱賣不減外,其它食品,華人更認同臺灣生產的。
  
黃耀輝介紹,華隆有限公司經營6千多種進口食品,以柴、米、油、鹽、麵等乾貨為主,不包括魚、肉、蔬菜。其中30~40%來自中國大陸,其它來自臺灣和東南亞各地。所進口的商品大部分供應亞裔超市,給主流超市的比例不到5%。

洛杉磯一家華人超市(攝影:劉菲/大紀元)

FDA對中國發74個進口警報

據報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目前針對中國產品發出了74個進口警報,其中40個進口警報是與食品有關。在5月22日的中國食品進口警報列單上,有乾木耳、乾蘑菇、枸杞、中國紅棗(大棗、金絲小棗)、枸杞乾、乾杏、蘋果乾、鮑魚、蝦等,主要拒絕理由是含有二氧化硫。
  
FDA還禁止進口來自中國的牛奶和奶製品;禁止進口來自中國的所有農場飼養的鯰魚、巴沙魚、蝦、鯪魚、鰻魚,因為FDA發現,從中國運來的水產養殖的海鮮產品含有殘留的幾種獸藥。

中國收購全球最大豬肉生產商

星期三(5月29日)傳出消息:中國雙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計劃以47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的生豬生產商美國史密斯菲爾德公司(Smithfield Foods Inc),以因應中國對於美國豬肉日漸增長的需求,但收購提案在美國引發了安全憂慮,人們問: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的豬肉將進入美國市場。
  
美聯社稱,儘管雙方集團管理層已達成一致,但該交易仍需要得到史密斯菲爾德公司股東的支持。此外,此交易也需等待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的審查。
  
據路透社報導,中國目前的豬肉均價大約2.08美元/千克,這一價格約比美國價格高1/3。中國對美國肉類的需求在過去十年裡上漲了10倍。
  
中國一直存在食品安全和環境問題,雙匯集團也曾於2011年因「瘦肉精」醜聞淪為輿論譴責焦點。2012年年底,雙匯火腿腸曾被消費者吃出黑色棉絮狀物質。 ◇

相關新聞
【時事金掃描】組新內閣 川普正安排一台大戲
川普提名前眾議員柯林斯任退伍軍人事務部長
鮑威爾強調完成任期 拒絕透露是否留任理事
【秦鵬觀察】川普新政 中共欲二招應對難有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