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5月29日訊】還在青少年時候,我的兒子Daniel就已經可以應對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與衝突,而我本身是在30歲以後才明白如何採用明智的方式面對問題。在Daniel的成長過程中,我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教會他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際關係。如果您已為人父母,我希望您也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著手幫助他們。
因為家庭環境、個性和興趣的不同,每個人生活中都難免經常會遇到大大小小的矛盾。家長教育孩子時,通常會要求他們遵守社會準則(比如在學校要好好學習),但是很少有家長會對孩子的人際關係感興趣。其實,如何面對和處理這些問題,對孩子的成長也是至關重要的。
我自己從幼年到青年時期,因無法正面處理與別人的矛盾衝突而曾飽受痛苦,一樁衝突有時需要好幾年來緩衝和化解。如果沒有找到根源清除矛盾,不知何時這種令人心煩的苦惱就又會返上來。也因此當我走過難關,也有了孩子後,我發願不要讓兒子走自己的老路,特別努力在心智方面幫助他學會健康成長。
矛盾令人更好地認識自我
一般人都不願意看到孩子承受痛苦,也很難從根本上接受這種「痛苦對孩子的成長也是必要的」觀點。其實我們在每次矛盾發生後反思一下,都會發現衝突與雙方的個性和脾氣有關。也因此,我覺得矛盾或者衝突可以讓人更好地認識自我,體會到改正自己言行舉止的必要。
衝突中多找找自身錯誤
因為人性中的自私和維護自我的弱點,我們更喜歡也習慣於把錯誤推給別人,尤其當我們覺得自己受到傷害時很難客觀、寬容的看待問題。但事實上,衝突的雙方都負有責任。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女子自我防衛」課程中,老師會教女孩子改變姿勢和走路的方式,以減少心術不正人的侵犯,為甚麼呢? 因為發生這類攻擊事件時,除了侵犯者負有責任,受害者可能也有責任。
學會後退一步 海闊天空
作為父母,教給孩子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矛盾面前要後退一步。真正領會和體悟到這一點,要花費多年甚至一生的時光。比如,在孩子抱怨時或者表現有甚麼不足時,家長們要以積極傾聽的方式來幫助孩子思考並解決問題。可能孩子會隨時隨地要傾訴自己的苦惱,家長應該把聆聽作為首要的事情來對待,必要時甚至可以放下手頭的工作。
當孩子傾述時,家長可以用一些諸如「你現在是甚麼樣的感受 」、「你當時是不是很生氣 」等問題來幫助他表達自己痛苦、悲傷或者憤怒的情感。一旦可以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小朋友就會漸漸平靜下來。這時候,就可以和他一起看看衝突到底是怎麼回事。有時候,家長也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明白要後退一步。比如「Daniel你還記得嗎,Louis不願意把他的踏板車借給你。當時你不高興,現在呢剛好相反,是你不願意把東西借給別人,對此他會怎樣想呢? 所以,要麼你開開心心的把玩具借給別人玩,或者呢你也可以接受別人不借東西給你玩,是不是? 」
接受人與人之間有差異
包括孩子在內,人的行為與氣質脾氣有關,所以不同態度在不同環境下就會引發相應的反應。矛盾過後,當孩子平靜下來時,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理解發生衝突的小朋友為甚麼會有那樣的表現,這也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比如說「Louis不願意把踏板車借給你玩,而你強行搶過來,他很生氣就打了你,所以你不應該不尊重別人的意見而只想著要玩踏板車。」
反過來呢,如果是Louis把Daniel的玩具搶過去玩,這時家長就要站在另一角度上讓孩子後退一步的角度,讓Daniel明白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的,不要因此就對Louis產生不好的想法。就這樣從多角度,家長慢慢地教會孩子正面處理衝突。隨著時間的推移,理解別人和讓自己後退一步的心態,可能會讓孩子受用終生。
身為家長的我們,自己首先要有這種理解別人和後退一步的處世方式,身教加上言傳,對孩子來說更有說服力,您願意試一試嗎?
(責任編輯: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