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5月17日訊】我喜歡開車時聽音樂,在懷兒子的整個孕期,車上聽音樂的習慣也從無間斷過。兒子出生後,不論孩子是否聽懂,我一定放上各式各樣的音樂讓他聆聽。隨著他漸漸長大,邊聽音樂我就會邊告訴他關於曲名、簡短的作曲家介紹及一些我自己對曲子的理解和曲子應用的手法等。當樂曲中的樂器出現比較特殊的手法,如振音、裝飾音或不同之拍號等等,我都會告訴兒子並以最淺顯的解釋讓他知道,甚至有時不管他是否能理解或聽懂,我純粹只是想讓兒子知道我的想法而已。我深信,久了,孩子不但會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一定程度,也慢慢會開始發問,並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見。
最近我又再度迷上蕭邦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尤其以第二及第三樂章為最。那天去接六歲的兒子放學時,得知兒子當天在學校受到老師表揚,心情十分愉快,因此在開車回家的路上,我就大聲的播放蕭邦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之第三樂章讓他聽,希望那種熱情奔放的快樂感覺能繼續延伸。兒子從沒聽過這首曲子,我從照後鏡中發現他非常專注的聆聽,聽完整個樂章時我們也差不多到家,待我停好車時音樂也正好結束,兒子突然響起如雷的掌聲並告訴我他好喜愛這首曲子,他說:「媽媽,這曲子讓我好想跳舞!」我告訴他:「沒錯!這正是蕭邦以波蘭的馬祖卡舞曲所譜成的圓舞曲的主題。」
隔幾天,兒子從他爸爸的iPad中找尋想聆聽的古典樂曲,後來他選了蕭邦的《小狗圓舞曲》來聆聽,但沒想到他突然跟我說:「媽媽,這首《小狗圓舞曲》很像蕭邦的鋼琴協奏曲的那個馬祖卡舞曲,很可愛,讓我很想跳轉轉轉的舞。」當時兒子對舞曲的敏感度,及對曲子能瞬間抓到的感覺,令我感到非常驚訝。當然作曲家以特定風格及手法所寫出的曲子,確實也容易了解,只是兒子當時的直接反應及聯結卻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因此我也趁機告訴他《小狗圓舞曲》也是蕭邦的作品,是他看到小狗追著自己的尾巴轉的模樣而寫出這首曲子的。
曾經,我在車上也放過百老匯歌舞劇《歌劇魅影》精選輯讓兒子聽,無奈這支我最愛的音樂作品之一,卻得不到兒子的青睞,原因是一開始以半音階出場的音樂,上下來回所造成的恐慌及不安定感讓他害怕,因此這張CD音樂仍列入兒子的拒絕往來戶。當時兒子還非常有主見的強烈表達他的決心,要我馬上換掉此CD,一秒都不想多聽,我只好快速換樂,以免他的眼淚攻勢。
在作家楊照一文〈學音樂,要先感到快樂!〉中,他提到:「我喜歡讓孩子去思考音樂,我希望她有自己的主見,千萬別小看孩子,如果你鼓勵,孩子真的可以做到。」我看到這句話,特別感同身受。學音樂是需要興趣來支持孩子繼續下去,而能夠陪孩子一起聽音樂、一起感受、甚至一起討論音樂,慢慢帶領孩子思考並做個有主見的音樂聆聽者,這是一種日積月累的教導,經由這種潛移默化的引導下,相信孩子日後在練習自己所學的樂器時,會有較深刻的理解與感受,進而促發積極的學習動力與興趣。
◆作者沈亮寬來自臺灣,Nyack college講師。專業長笛演奏,並有24年教學經驗。2007年取得皇后學院音樂教育文憑,2007取得紐約州教育證照,1998年紐約大學音樂演奏碩士。曾獲紐約器樂傑出成就獎、西方凱斯儲備大學甘迺迪音樂創意獎、臺灣長笛演奏成人組冠軍。
(責任編輯:索妮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