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輝】為何蔣經國的身影歷久彌新?

人氣 20

【大紀元2013年04月23日訊】再過幾天,就是台灣前總統蔣經國冥誕103週年。在15年來任何一個「誰對台灣貢獻最大」的民調中,蔣經國始終高居第一位。現任台灣總統馬英九曾言:「我們崇敬他,就因為他能突破家世、出身、教育、歷練乃至意識形態的局限,務實肆應變局,進而開創新局。在這個意義上,他的身影,不僅不曾褪色,反而歷久彌新。」

1910年4月27日出生的蔣經國,是蔣介石的長子。早年曾前往蘇聯留學,與鄧小平是同學。在蘇聯期間,他加入了蘇共。後因國民黨清黨,他被斯大林扣在蘇聯當人質。滯留蘇聯期間,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亞,與一名俄羅斯女子結婚,中文名字為蔣方良。1936年12月,中共暗中策動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西安軍事政變遭到斯大林的反對後,為了得到蔣介石的諒解,中共應允協助蔣經國回國。

1937年3月,蔣經國攜蔣方良離開蘇聯回國。其後加入國民黨,先後擔任過國防部部長、行政院院長等要職。1975年,他接替蔣介石擔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兼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當政期間,實行一黨專政統治。1978年,經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蔣經國當選為第六任中華民國總統,成為集黨、政大權於一身的政治強人,主要致力於發展台灣經濟;1984年,他連任總統成功。但蔣經國並沒有滿足於台灣經濟的騰飛,而是希望推動台灣政治轉型。

或許讓台灣人永遠銘記的正是在蔣經國統治時期,他親手啟動並終結了威權政治。2013年3月號的《炎黃春秋》雜誌刊登了王鐵群先生撰寫的《蔣經國與台灣政治轉型》一文,介紹了蔣經國的政治轉型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措施,讓人對蔣經國不免心生敬意。

1986年10月10日,蔣經國在「國慶」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向歷史交代」的講話,表示要對歷史、對十億同胞、對全體華人有個交代。1987年5月,台灣副總統李登輝向應邀到訪的美籍學者楊力宇提交了蔣經國親筆書寫的「總統處理國家大決策的基本原則」,即一、一切作為向歷史交代,不在乎目前的譭譽,而在於將來歷史上的評價。二、因應現實情勢所作成之決定,常不受他人之影響左右。三、企圖建立制度,求國家之長治久安,不求一時之方便。

蔣經國藉此所表達的是他向台灣人民和歷史交代的決心,即不管目前的個人譭譽,而重在未來的評價。正是這樣的決心,使蔣經國開啟了台灣的民主之路。

除了要向歷史交代,對歷史負責外,蔣經國晚年多次強調要尊重憲法,依憲治國,他還強調要保障憲法前提下的公民集會、結社、組黨的權利。同時,他告誡屬下為政者要順應社會變遷和民心潮流,這樣「才能與民眾永遠在一起」。此外,蔣經國強調要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並在簽署解除「戒嚴令」後面對黨內質疑時說:「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

為了推動台灣社會的政治轉型,蔣經國採取了如下措施:調整決策機構,提升開明派力量;組織革新小組;解除「戒嚴令」;開放「黨禁」,允許成立其它政黨;開放「報禁」,允許私人興辦媒體;革新黨務。台灣面貌為之一變。

在1988年蔣經國去世後,台灣逐漸走上了民主之路,並在1996年3月,實現了首次總統直選。顯然,沒有蔣經國對歷史、對國家、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台灣絕不會變成今天「亞洲和世界民主的燈塔」。而他那句「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更是讓隔海相望的中共政權心生寒意。

相關新聞
【史海】 蔣介石親授16字遺囑給蔣經國
一代名將孫立人訪談錄 幽居生活教導子女點滴
【史海】蔣經國給父親家書透露南遷台灣內幕
蔣介石影響台灣食文化 專家:共匪餅有鹹甜兩滋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