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4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吳英編譯報導)融資是個人維持財務流動性及平衡性的槓桿操作,因此如何提供民眾安全、安定且費用不高的金融服務,以利民眾能規劃未來及獲得更有生產力的生活,是全球各國政府努力的目標。然而這樣的金融服務,在中國的鄉村及貧窮地區卻是奢不可求的。在這些區域的中國人遇緊急資金需求時,無法尋求銀行提供他們解決燃眉之急的資金,他們被迫尋找高利貸。
美國《大西洋月刊》刊載Ethan Wilkes的文章表示,近年來中國的四大銀行,由於市場壓力以及追求高邊際利潤及低風險的策略,已陸續關閉位於中國鄉村及貧窮地區的分行,總計3萬家。
據統計,住在中國鄉村的居民,每萬人所擁有的銀行網點僅0.36個,在都市則是1.34個,為鄉村居民的3.7倍。據中國人民銀行估計,64%的中國鄉村人口未獲得銀行服務。
由於銀行普及率低,高利貸在中國鄉村應運而生。然而在缺乏正式的信貸評級下,維繫中國鄉村高利貸的憑藉是借款人的信譽,以及借款人與出借人彼此的關係,這種二級連結的關係幾乎與家庭關係同樣強烈,也是維繫鄉村居民相互信任的基石。
在這樣的基石下,高利貸是中國鄉村居民在缺乏其他替代方案下的唯一選擇,雖然利息高達40%,但是無需提供任何擔保,因為出借人信任借款人。目前無法獲得正式融資管道的中國鄉村人口超過6億5千萬人。
文章說,解決中國鄉村居民信貸需求的策略,必須創建新穎且更具包容性的金融服務。雖然市場機會是龐大的,然而要想建立這樣的新機制,面臨的挑戰包括如何設計及部署的問題。
金融服務提供者在規劃新產品時,往往僅關注狹隘的設計,包括功能、成本或市場機會。這些因素雖然重要,但對待中國鄉村居民,更重要的也是金融服務提供者最容易忽視的是,他們對於辛苦掙來的錢,如何保護、支配及儲蓄。
因此,金融服務提供者必須審慎考慮這些因素,包括中國鄉村居民的現行作法及背後的動機。文章認為,目前中國鄉村高利貸的運作是值得借鑑的,金融服務提供者可以利用借貸人及出借人彼此間相互信任與依賴的關係,與目前的出借人合作,對借貸人提供同樣的借貸便利性,以及最重要的是建立信任關係。
(責任編輯﹕王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