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4月18日訊】(自由亞洲電台)中國目前頗具聲望的會計事務所信永中和董事長、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副會長張剋星期三對英國《金融時報》表示,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已經脫離可控範圍,如果久拖不治可能引發比美國住宅市場崩潰更大的危機。
中國地方債務風險的問題近幾年一直是海內外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然而, 像張克這樣來自體制內金融領域的高層人士也發出如此嚴厲的警告卻不多見。張克警告說,因為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是長期的, 處於滾動狀態,沒有人預知什麼時間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引發金融危機。不過,廣州經濟學者黨愛民表示,情況沒有像張克說得那麼危險:
位於北京西單商場的一家中國銀行。 (法新社資料圖片)
「應該說可能太過於擔心了, 情況沒有那麼嚴重。地方政府總是可以通過借新債還舊債。這種做法不單單在中國, 其它國家也是這樣。再者, 中國不像西方, 政府權力更大一些, 地方債務問題可以解決」。
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問題專家姚樹潔教授表示,如果按照西方市場經濟和政府管理市場的方式理解,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引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的確存在, 但強勢的中國政府也的確可以通過通貨膨脹和發行新債還舊債的兩種辦法抵消已有債務所可能造成的危機泡沫:
「說得簡單一點, 就是政府可以不斷地把危機轉嫁給老百姓,是老百姓不斷地受到危機的衝擊, 不斷地受苦。與西方不一樣,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是長期不斷地由百姓承擔,危機的爆發不是一次性的」。
姚教授解釋,中國地方政府通過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將危機轉嫁給百姓。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GDP增長很快,百姓實際生活水平的提高卻沒有同步提高,百姓消費占中國GDP的比重一直很低;中國百姓不得不不斷地為政府投資的低效率和債務產生的不良後果買單。然而,黨愛民表示, 中國地方政府因為就業和經濟增長的雙重壓力不借錢不投資不行, 不舉債經濟危機早就爆發了:
「地方政府不這樣做不行, 借債總比不借強。為了刺激經濟增長和促進就業, 政府就應該借債。 當然, 地方政府借的錢能夠用於真正的民生方面, 擴大內需則更好」。
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券發行因為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從2008年開始大幅增加。由於中國地方政府發行債券是一本糊塗賬,具有不透明的「黑盒子」性質, 沒有人知道規模究竟有多大,也沒有人瞭解這些錢的確切去向。目前,專家學者的共識是總共15萬億元人民幣左右, 相當於中國經濟的20%到40%。姚教授表示,發行債券的風險, 中國地方政府雖然心知肚明, 但是「明知山有虎」還要「偏向虎山行」:
「因為地方政府要獨自承擔甚至包括社會福利等在內的許多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項目的實施。 地方政府必須想方設法刺激經濟發展, 經濟不發展, 問題馬上就可能出現。 除了通過出賣土地等手段減少債務危機問題, 中國地方政府不像西方, 不需要為失業人員承擔太大的社會負擔。由此可以說, 中國沒有一次性爆發危機, 但我們小型的危機一直都在發生, 比如股票市場讓百姓損失慘重, 房價很高掏空百姓腰包, 都是危機的一種表現」。
中國地方政府債務是否已經失控, 是否將來某個時候引發金融危機,智者見智, 仁者見仁。在海南剛剛結束的博鰲亞洲論壇上,中國財政部原部長項懷誠表示,中國地方政府債務估計雖然可能超過20萬億元,但中國政府的債務並不是非常危險, 因為中國政府債務率本身不是特別高,中國政府的債務基本上是內債,債務「總體上看還沒有看到特別壞的、效率特別差的案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者毛振華表示,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不在於債務的多寡,而在於地方政府並沒有完全遵守債務市場的發行規則,政府對債務的擔保不是在法治體系內進行,一旦真出了問題,地方政府的保障得不到清晰的法律結論。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台記者聞劍的採訪報道。
(責任編輯: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