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3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平多倫多編譯報導)環球郵報週二刊登卡瑞克(ROB CARRICK)專欄文章指出,過去幾十年來,經濟發展雖繁榮,但多數人群工資增長卻並未跟上,尤其是年輕人絲毫未從中受益,加拿大統計局數據顯示,如今20-24歲的年輕人收入,比1976年時年輕人的收入經濟水平下滑41%。。
卡瑞克去年一篇文章,也曾對80年代中期大學畢業生收入水平和現代大學生收入水平進行比較,為人們提供Who Had It Tougher Time Machine在線比較工具,對不同時代年輕人收入水平、房價水平、失業率、學費和學生債務等數字進行比較。
幾乎所有人群收入都停滯或下滑
採用這一工具對比結果發現,現代年輕人,即80後一代,境遇最糟糕,不僅面臨整體工資上漲停滯,還面臨學費和房價大幅上漲,遠遠超過工資上漲水平,學生債務也是大幅上升。
比較結果顯示,按購買力來說,收入根本就沒甚麼增長。2010年20-24歲年輕人群中位收入僅1.38萬,而1976年這筆收入相當於今天的2.34萬。
比較結果還顯示,幾乎所有人群收入增長都出現停滯或下滑現象,其中年輕人收入情況最差,還不只是20出頭的年輕人,45歲以下人群中,中位收入總體趨勢(工作加上投資收入)比數十年前也要差。
帝銀世界市場副首席經濟師他爾(Benjamin Tal)表示,現代社會,多數年輕人都會上大學,而不是早早就業掙錢,因此收入水平下降,其實這是好事,年輕人都在做教育投資,從理論上來說,隨著年齡增長,最後收入都會增長。
他說,但是,30-40歲人群購買力下降,說明不是每個人都從高等教育中受益;現代技術和機械的應用日益代替人工,加上外包日益盛行,嬰兒潮占就業人群中的較大比例,都會對20-40歲中、青年人群造成影響和壓力,勞工市場上的問題,正日益在工資和收入上體現出來。
他說,另一個原因是,年輕人高等教育中所接受的教育和技能,和勞工市場技能需求不匹配,出現工作找不到人、人找不到工作的怪象。
老人購買力最強
他爾說,過去幾十年來,購買力相對較好的人群是65歲及以上人群,這一人群仍活躍在職場,工資增長可觀,受益於多年高儲蓄利率和90年代強勁的股票市場收益等,積累了大量財富,也有較好的消費習慣,因此購買力相當可觀。
與之相比,過去40年,年輕群體則先是經歷80年代早期的大蕭條打擊,後又經歷90年代經濟動盪衝擊,隨後購買力雖有微幅增長,但又被最近一次的經濟衰退打擊,如今80後中位收入數的購買力比70年代末少1萬元,比當年的年輕人日子要難過多了。
=============================
就業與技能欠匹配 加教育需改革
加拿大首席執行官協會(CCCE)會長兼執行長曼利(John Manley)在本周的技能與就業大會上表示,本國人才教育培養與就業市場需求不匹配,如不從現在著手解決這一問題,未來就會出現「有人無工做與有工無人做的」怪象。
Seneca學院前院長邁勒(Rick Miner)表示,到2036年,15歲以下人群和65歲以上人群會占本國總人口的65%,遠遠高出2010年44%的比例,這意味著,近3分之2的人群要麼在65歲以上,要麼在15歲以下,這一數字令人恐怖。
他說,這一人口結構的變化帶來的影響,可通過讓移民、原住民、女性、殘障人士、20出頭的年輕人和老年工人等不佔就業主流的人群,更多參與就業來得到緩解。
他還說,高等教育需要改革,共同合作解決這一問題,現在許多高中畢業生還要多學一年,才能上一些專門的大學課程,但畢業後,還是有不少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只好去社區職業學院回爐學職業技術,也就是說,高中畢業後,很多人還要再上6-7年的學,才能就業。
與會其他專家也表示,讓學生掌握未來就業技能存在困難,尤其現在25%的工作在30年前根本就不存在。
Linamar汽車零部件公司執行長哈森弗拉茲(Linda Hasenfratz)女士表示,現代社會鼓勵年輕人學他們感興趣的東西,承諾他們最終能找到工作,但事實上卻是,有人學完感興趣的專業後,卻找不到與期望收入相匹配的工作。
她說,高中要作好更多培訓,讓學生接觸一些木工與機械師等技能,為他們的未來學習打下基礎,便於他們更好的選擇是上職業技能學徒工課程或社區職業學院課程?還是上大學成為建築設計師等?
還有人警告,就業需求波動總是很大,政府和教育機構必須謹慎迅速作出反應,以應對技能短缺問題,如過去教師需求非常大,大學新增許多教師培訓課程,但現在教師工作需求少了,許多大學還在不斷輸送教師人才。
加拿大汽車協會(CAW)經濟師斯坦福德(Jim Stanford)表示,未來需求最大的3大工作是貨車司機、零售工人和醫療助理;在對待就業方向問題上,人們需要非常現實對待,如需要更多貨車司機,社會就需提供合理的薪資待遇和工作條件,來尊重這一需求。
(責任編輯: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