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3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北報導)「傳統的英語教學強調依進度授課,課教完了,並不代表學生都能吸收」台東縣立新生國中英語科老師蔡佩玲說道,她實施階梯式英語教學,力求將學生英語基本能力扎穩後,再進行下一階段的教學。
教育部26日邀請蔡佩玲老師分享「讀者劇場」教學,把課文變成劇本的活化教學典範,蔡佩玲以「教會優於教完,階梯式英語教學培養基本能力優於教完」的教學理念,深受學生的喜愛。並採用異質性的分組合作學習,搭配「讀者劇場」的教學方式,試圖把每位英語能力落後的學生都帶上來。
蔡佩玲說,如果學生還未具備英語基礎能力,卻被迫朝下個進度學習,最後只會因跟不上進度而提早放棄英語。他在課堂中採異質性分組,讓程度較好的學生帶領程度較弱的學生,讓同學間教學相長,發揮同儕學習效果。階梯式教學視學生為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引導及協助的角色,老師的講授時間減少,才能增加學生練習機會。在教室中,沒有學生是「客人」。
讓學生藉由閱讀英文劇本及角色扮演,同時練習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除了依課本內容教學外,蔡佩玲老師授課將課文及相關教學內容轉化為「劇本」,在課堂運用20分鐘左右時間實施讀者劇場教學。
蔡佩玲發現,讓班上所有學生都能上台說英語,才能讓學習興趣明顯提升。因此,無論學生英語程度如何,在英語讀者劇場中都有表現機會,程度佳的學生朗讀較為複雜的敘述部分,程度稍弱的學生可朗讀句型簡單但戲劇張力高的部分,讓每位學生的亮點均能展現。
蔡佩玲說,老師最大的任務,就是能夠找出每個學生的亮點,並讓他們有機會上臺把亮點表現出來,讓學生產生對英語的自信心,這樣英文課就會更有價值。◇
(責任編輯:李芷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