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3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灣台北報導)鯨鯊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魚類,需要龐大生存空間。動保團體指出,鯨鯊在海中可活到160歲,但在水族館內平均僅能活16個月,幾乎被養到半死不活才偷偷野放。其展示鯨鯊所打造的「水缸」,只能讓鯨鯊朝固定方向不斷繞圈,尾鰭不斷碰撞和摩擦,造成下葉出現大面積結痂,簡直如同監獄一般。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立委林淑芬12日召開記者會,要求教育部所屬國立屏東海洋生物海生館,與BOT廠商海景公司,應立即將館內目前倖存、尾鰭嚴重受傷的鯨鯊謹慎「標識放流」,並不得再以教育展示或研究名義,自野外捕捉圈養。
有館內員工爆料,海生館曾在2007年野放的鯨鯊「嘉嘉」,身體狀況多,且重達1000公斤,體長5.2公尺,館方擔心死在館裡遭議論,乾脆棄養,堪稱史上最大「棄養動物」。由於嘉嘉沒有背鰭、脊椎受損,海景公司在野放前沒有任何規劃,也沒有先讓牠到「中繼站」適應半野放生活。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表示,鯨鯊「嘉嘉」,幾乎被養到半死不活才偷偷野放,甚至有漁民通報指這隻鯨鯊野放後1個月,已在台東和屏東交界處死亡。
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也提到,館方以要留著「舊鯊」帶「新鯊」,以使新進小鯊可以盡速適應人工圈養環境的說法,要脅政府准予捕捉引進新小鯊後,才會將大鯊野放,簡直是以「大鯊挾持小鯊」,其心可議。
另外,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執行秘書甘宸宜說,海生館已受傷的鯨鯊野放後是否能存活,沒人能夠預知,但如果不立即著手野放,一定是死路一條。因此民團呼籲,海生館與海景公司不能再循之前偷偷野放另一尾被養到傷殘鯨鯊的模式,在完成妥善標記野放前,應更謹慎照料,絕不能為省下野放經費,而讓鯨鯊「橫生意外」。
負責海生館營運的海景公司經理方寶儀表示,館內鯨鯊狀況一切正常,但體積太大,今年如不野放,鯨鯊持續長大下去,恐怕館內的吊車載具沒辦法負擔鯨鯊的重量,造成野放過程中鯨鯊的傷害。
不過海生館產學中心主任李展榮回應,僅存的鯨鯊體型過大,今年一定會野放,海生館會擬妥野放與追蹤計畫,但海生館必須維持教育與展示功能,未來希望能訂出管理模式,引進3公尺的小鯨鯊,且鯨鯊生長到5公尺就野放。
海生展示意義需轉變
隨著時代變遷,水生動物活體展示的功能與意義已有所不同,現在已進步到網路世界,知識的傳播不一定非到某個地方,才能看得到、學得到,專家認為應該要改變。
海生館創館館長方力行博士曾表示,水族館已經走到了盡頭,展示的魚不管環境多好,一定有損耗,捕捉、搬運、也都有損耗,使用「虛擬實境」就可以模擬海洋的環境,不一定要抓真的魚來展示,如此可減少對實體生物的壓力和迫害。
立委林淑芬談到,海生館以BOT方式委託海景公司經營,自開幕以來館內海洋生物死傷慘重,原先目的在於推廣海洋教育,但至今也拿不出有關鯨鯊的科學研究成果。她要求教育部必需徹底檢討,不應繼續放任。
她建議,海景公司可改以不需犧牲活體鯨鯊的3D影像教育方式,民眾還可身歷其境感受海洋世界的美麗與驚奇。
(責任編輯:尚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