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有很多的道理可以說,而城市是由人所建造,人,當然也要說話。
說話不僅是一門藝術,在美國,它更代表了一種文化。
美國人不習慣安靜,或許是家裡的環境已經夠安靜了,導致不管在街頭上或公車上,只要你與美國人的眼神一對到,他們就會主動跟你說話。而在美國,說話當然也是一種親近人的方式,你要先懂得開口說話,才能夠與他們拉近距離,也才能夠融入當地的文化。
不管是在職場上,還是在學校裡,說話,更是打好人際關係的工具之一。
猶記得我在班上有幾位美國好友,他們就常常跟我抱怨,抱怨他們很難親近班上的一些大陸男生,因為那些男生總是不願意跟他們說話,甚至在對話的時候,眼神老是飄忽不定。但有趣的是,我卻也曾經聽過大陸同學跟我抱怨美國人,因為他們覺得美國人都只跟美國人坐在一起,他們老是覺得班上的美國人有「種族歧視」。
我想,這就是文化衝擊及語言障礙的體現。
我的那幾位美國好友對我說:「在美國,你如果不開口,就無法生存下去。」
沒錯,美國文化注重表面,所以在這裡,你一定要習慣常常跟陌生人寒暄兩句,因為他們會認為,這是你對他們的尊重。
但很多人,尤其是在「惜字如金」觀念下生長的我們,常常不願意去嘗試開口,不願意去碰撞異鄉文化,然後就不知道自己到底不足在哪裡、別人為什麼不願意跟我做朋友,倒是有更多的人會去批評他人,然後把一切的怪異歸咎於「種族歧視」。這是不對的,而且若是如此下去,你在美國職場上成功的機會便會大減,因為你無法融入他們的社會。
敞開心胸在這片土地上跟他人說話吧!康寧這座城市教導我,我若要在美國的職場上有一番作為,不是在於我擁有多少,而是在於我在乎多少。擁有再高的學歷、擁有再棒的分數,或者是擁有再漂亮的履歷,都不能夠讓你得到職場上的尊敬與機會;唯有在乎自己是否能夠做到「充實自己」、「了解自己」、「開口說話」,才是融入此地的關鍵。
也許你會認為我並沒有資格在這裡跟你們訴說美國職場的生存之道,但我卻始終相信,康寧與商學院曾經教我的這些觀念,絕對能夠在職場上受用無窮;而觀念有幾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有一兩個引導你走向成功的人生,就足夠了。
──轉載 華成圖書《顛覆紐約──改變人生的八種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