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真正的公平哪裡找?

作者:陳竹月(國中教師)
font print 人氣: 107
【字號】    
   標籤: tags:

近日,一位教授女兒,疑因遭受班上同學言語及關係霸凌,致使母親憤而向4位同學提告,導致班級掀起「集體轉學」。最後全班願意和這個孩子同班的僅剩一人,母親也只能讓孩子轉學了事。這個事件,由於家長不滿校方與教育局輔導不當,甚至上訴到監察院,經媒體報導後,立時引起輿論紛紛。

責備母親小題大作、過度干涉學校事務者有之,認為霸凌同學就該依法制裁、貫徹教育目的者有之,責備其他家長不該轉班、學校輔導失效者亦所在多有,儼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一樁無頭公案。

這位提告的教授,說自己只為「圖個是非」。顯然,提告的家長不滿學校沒有公平、正義的處理霸凌事件。相對地,其他的家長、同學們,也都認為遭受「不合理對待」,才會整班轉學。然而,訴諸法律,就能得到真正公平的解決嗎?恐怕,這又是另一個值得爭議的問題。

過度介入‧適得其反

擔任導師多年,在處理同學人際糾紛中,最擔心的問題之一,就是大人介入孩子的糾紛中。我曾經看過氣極敗壞的父親,帶著一群黑衣人助陣,到學校為兒子「找公道」,也聽過連續暴力霸凌、毆傷他人的孩子到警察局做筆錄後,卻因為肇事者的父親到警局找人「喝茶」,讓案子差一點不了了之。直到受害者透過關係找司法界人士「打電話關切」,幾樁筆錄後就沒聲沒息的案子才進入法定程序。大人或許可以操弄司法與媒體,為心中的「公平」而使盡力氣;然而孩子就是孩子,他們單純天真,復原力很強,常常在事後無法理解大人為何那麼「認真」?就如同教授的女兒,坦言不希望媽媽插手處理。有時同學們在彼此有意無意的言語衝撞下,扭打成一團,過幾天又是一對哥兒們,純粹是孩子心性。一旦父母認真計較玩鬧時過度的分寸時,事情就會變得非常複雜。

常有焦急的父母問我:「老師,某某同學很有問題,可不可以讓我的孩子少和他接觸?」通常導師僅能柔性勸導,否則就會陷入把同學「貼標籤」,或是「以導師之權孤立同學」的罪名。畢竟孩子需要從跌跌撞撞中培養相處的智慧,強制方式收效甚微。奇怪的是,往往家長越是擔心告誡兩方要保持距離,孩子就唱反調,總愛在一起。後來我想,這是因為孩子有他們的緣分,有他們相處的道理與方式,大人一廂情願的想法,不但孩子難以理解,過度介入反而將事情弄擰了,適得其反。

尊重多元‧彼此互信

班親會時,我總對家長說:「人與人的相遇是緣分,是為了彼此的學習與成長。」就如同每個家長都有老師值得學習的地方。畢竟這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不可能遇到的都是彬彬有禮、意氣相投的人,因此要盡量以正面與包容的態度來面對每一個同學,盡量看對方的好,包容對方的不好,否則多元價值觀念下,尊重差異與彼此互信、互助的社會,要如何實現?

回頭過來看這件家長控訴學生與學校的案例,肇因在於同學們惡作劇的言語與作弄的玩笑。如此負面性的傷害行為,絕對是應予矯正的;但是家長干預校內模範生選舉、訴諸法律解決,卻絕對不是最好的辦法。日前,日本提倡「學習共同體」的教育大師佐藤學來台,掀起改革旋風。其教育哲學的第一個主張,就是「公共性哲學」,認為學校應開放學習空間,容納所有人,如全校老師、外地老師、社區人士、各種人來參觀。第二個主張是「民主主義的哲學」,把校長、老師、學生、家長都視同學校的主人,每個人都同樣有發言權,都可以參加學校的活動,每個師生都有同樣的權利,而非聲音大、學歷高、事業大者,就能獲得較多掌控力。第三個,才是「追求卓越的哲學」,不論擁有條件如何,永遠追求最高、最完美的教育目標。佐藤學的主張,說明每一個人都要努力卸下防衛與私心,互相充分的溝通,才是消弭偏見造成的不公,與追求進步的好方法。

或許當所有參與教育的親、師、生,都能獲得友善的理解與尊重,而學校不再因為惰性與多方壓力而運作困難,真正的公平,就有實現的可能了吧?然而在那之前,我們或許無法追尋到外在的公平,至少可以要求自己,成為一個擅於感謝、勇於內省、凡事樂觀以對的人。

那麼,或許眼前所以為的「不公平」,就會成為可貴的人生歷練與智慧,我們也會變得更加祥和與自在。這絕對是比爭個「你錯我對」更重要的事,不是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身為教師,應該針對如何教育好我們的孩子,使其不受外來不好因素的影響。學校家長或地方上難免有些比較特殊的人,要避免以特殊眼光看待,他們更需要被尊重與肯定其好的一面。不要觸動人性負面的因素,盡量善意的對待,就能化解暴戾與衝突。在教好學生的同時,無形中也教好了我們的家長。
  • 新學期的開始,班親會就是一座很好的橋樑,妥善運用班親會,可以獲得極佳的教學相長效果,而且,對於日後的親師溝通,具有事半功倍的功能。如何營造溫馨、有趣、創意及有效率的班親會,實在是每位導師必備的能力。
  • 由於目前少子化現象,父母加倍疼愛子女、學生權利高漲,不難聽到一些老師因為嚴格管教導致同學反感,而有群起「罷免」老師的事件。更有家長在學生面前肆意評斷老師,動不動上告校長、媒體、法院與議會,掀起無端風波,造成無謂紛爭。難怪許多夫子對於目前的教育現場萬般灰心,直言:「不如不管的好。」
  • 某天,女兒放學回來,得意地對我說:「媽媽,今天在學校,我把你打我的事告訴老師,她還記在筆記本上。」我大驚失色問:「怎麼回事?」女兒答:「我也不知道,我跟尤哈老師(她的班主任)說媽媽用厚尺把我打得很痛,因為我下午4點下課,5點還沒回家……」
  • 初入教育界那一年,有一位資深老師勸誡我們這些菜鳥老師:「不要隨便把自己家裡的電話告訴家長。我給學生的手機都是另外辦一個門號,也從來不讓學生知道我住的地方。」這位老師的忠告並非出於冷血,而是肺腑之言......
  • 聊天時,有一位老師略帶抱怨的對我說:「每一次,只要我們班的哪個同學出問題,我把家長約來學校商談以後,下一次的班親會就再也看不到這個家長。」她認為,因為孩子的作為讓父母感覺失盡顏面,為了不想面對這種不愉快的狀況,家長就選擇「淡化與脫離」。自然這樣的處理方式,對於親子或是親師之間的關係與成長,完全沒有加分效果。
  • 教育是百年大計,孩子是社會國家未來的希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貴人,老師是孩子的再生父母,任何人都不應該輕言放棄這上天賦予的神聖使命。
  • 老師出了一道奇怪的作業:列出所有你討厭的人。不過,沒人知道下一步是什麼。然後,老師請學生帶蕃茄來上課,並且在蕃茄上面寫下那些討厭的人名。
  • 孩子們懼怕老師是極為常見的事情,尤其在新學期伊始。這種事情也會發生在長週末或寒假結束後返校時。家長們既要教會孩子對陌生人保持適當的警惕,還要讓孩子輕鬆地面對那些可信任的成年人,這對我們來說還真有些難度。不像稍大點兒的孩子,年幼孩子的大腦發育還未達到能區分事物的程度,也無法憑直覺感知危機,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經年纍積才能達到的。
  • 以前讀書的時候,我不明白為何孔子要提倡「無訟」,而古時地方官政績良好者,為何以「民間無訟」來讚美其德政。等到年齡漸長,更尤其是當了老師,耳聞也親歷一些訴訟事件,才曉得許多投訴原本都是意氣之爭,原本都能慈悲善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