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自由黨動議:加強網絡安全問題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2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梁耀渥太華綜合編譯報導)近日,中共黑客對美國進行的網絡攻擊事件不斷增加,攻擊態勢不斷升級。事實上,中共的網絡攻擊不僅僅針對美國,也針對其他西方國家。

加拿大自由黨公共安全評論家、國會議員弗蘭西斯.斯加普拉吉耶(Francis Scarpaleggia)22日(週五)提交動議,要求眾議院公共安全委員會和國家安全局立即進行網絡安全的綜合研究。

斯加普拉吉耶在聲明中說,去年秋天我們從總審計長那裏得知,加執政黨保守黨未能認真對待網絡安全,這是一個問題。他的報告揭示,被授權抵禦網絡攻擊的聯邦機構可能無法保護我們免受國內外黑客的嚴重威脅,並不能有效應一週七天,每天24小時的對待威脅。對此,政府進行了小規模的投資,但是否足夠,仍有待觀察。

他在聲明中說,我們知道,加拿大聯邦政府2011年淪為網絡攻擊的受害者,可又沒有合適的投資解決這一問題。事實上,美國政府接到報告,對於政府是否對國家和個人數據提供了足夠的保護,使其不受安全漏洞的影響,提出了嚴重擔憂。

他在聲明中說,網絡恐怖份子不是在銀行的營業時間裏操作。保守黨對待這個問題不應僅僅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應使我們的網絡安全成為一個真正的承諾。現在是時候了。支持這個動議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網絡安全專家吁警惕網絡攻擊 要嚴防中國黑客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因為紐約時報、彭博社等新聞機構記者的郵箱被黑客攻擊,以及臉書、推特以及蘋果公司的系統被黑客侵入等事件,有關中國黑客的報導在一些世界主流媒體中成為熱門話題。

加拿大的《國民郵報》發表評論稱,加拿大政府必須加強網絡安全。加拿大多倫多皇后大學的教授、網絡安全專家大衛.斯奇立科,以及卡勒頓大學的研究員馬丁.魯納接受了採訪。

斯奇立科教授表示,加拿大政府沒有認真對待網絡安全問題。

Manidant公司的報告還寫道,在加拿大境內,有三個網絡服務器與中國軍方黑客攻擊有關,它們向中國的黑客行動提供某種支持。但是,Manidant拒絕提供更詳細的資料,說明這三個服務器的地址等。

魯納教授則稱,專家們懷疑中國軍方部隊參與工業情報間諜活動已經有相當長的時間了。

《紐約時報》報導說,來自這支部隊的攻擊行動中最令人震動的,是他們成功入侵泰爾文特公司(Telvent)加拿大分部。泰爾文特公司現在屬於施耐德電氣(Schneider Electric),該公司設計的軟件能夠供石油和天然氣管道公司,以及電網運營企業遠程控制閥門、開關和安全系統。

泰爾文特公司保留著石油、天然氣管線的詳盡設計方案,這些方案涉及一多半北美洲和南美洲的石油與天然氣管線。去年9月,泰爾文特加拿大公司向客戶通報,攻擊者侵入了該公司的系統,並取走了項目文件。攻擊的途徑被立即切斷,因而入侵者未能奪得系統的控制權。

加拿大的「國際網絡安全保護聯盟」也預計在今年四月底發佈一份網絡安全報告。這個機構是一個由加拿大的大商業機構組成的聯盟,包括黑莓公司、MaAfee、以及Lockheed Martin等公司,其目的就是要檢測網絡攻擊對於加拿大大的商業機構的影響。

魯納教授稱,加拿大的問題是,我們不僅缺乏必要的手段去抵禦全面的網絡進攻,而且有關網絡安全的訓練項目,或是對這類項目的資助也是寥寥無幾。

在美國,有「工業控制系統網絡的應急隊伍」,是美國國土安全部屬下的部門,主要是保護美國能源、通訊、銀行以及其他重要基礎設施領域的公司網絡。

而在加拿大,政府的公共安全部在2005年成立了「加拿大網絡事故應急中心」,目的僅是要保護加拿大企業減少網絡威脅。

根據加拿大審計長的報告,這一中心的目標是要和企業機構分享「網絡安全的標準,更好地參與,警惕網絡威脅,以及講授相關知識等」。

斯奇立科教授表示,加拿大在網絡安全方面做得太少了,少得可憐。

到了2010年,加拿大推出了「網絡安全戰略」,把保護網絡安全的問題,轉到了國土安全部的另一個部門。

斯奇立科與魯納兩位教授共同表示,加拿大與網絡安全相關的這些信息並不對普通用戶開放,而相關的教育和培訓課程也不存在。

有國外機構指出中國的黑客攻擊加拿大,竊取加拿大的商業情報,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有一個例子,根據《華爾街日報》與《金融時報》的報導,來自中國的黑客一直在攻擊加拿大曾經的電訊巨頭「北方電訊」公司,併進入了「北方電訊」電腦系統,攻擊行動一直持續到2009年該公司破產為止。

還有一個例子是,中國黑客懷疑攻入了一間承接BHP Billiton公司收購項目的法律事務所的電腦系統,從中瞭解這間公司收購薩斯喀徹溫的Potash能源公司的情況 – 而這些情況與中國在加拿大的能源戰略與利益緊密相關。

(责任编辑:岳东卿)

相關新聞
新聞週刊: 邪「俄」網絡帝國
紐約時報:IMF最近遭網絡黑客襲擊
攻擊古奇網絡黑客被判刑
美防長:美國或遭「珍珠港式網絡黑客襲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