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湖口.三元宮古匾探究

作者:Tony 撰文、圖、攝影

人氣 16
標籤:

湖口三元宮,創建於日治時代明治四十三年(1910),後來因風水緣故,改向重建,於大正七年(1918)完工, 成為老湖口地區六個村莊的信仰中心。三元宮現為新竹縣縣立古蹟。

六年前第一次遊湖口老街時,就已參觀過三元宮了。 這次舊地重遊,進廟參觀時,三川殿懸掛的一塊「明經進士」的匾額吸引了我的目光。匾額的落款處寫著「民國八年」(1919)。

台灣寺廟的匾額出現「民國八年」的字樣,並不足為奇,台灣光復(1945)後,不少廟宇的楹柱或匾額的日治時代紀元(如明治、大正、昭和) 多遭到抹除或更改為民國紀元。民國八年剛好就是大正八年,更容易修改。這是很平常的現象。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塊匾額的右題小字寫著「欽命 兩江總督部堂劉 江蘇巡撫部院奎 為」,卻是清朝的官銜, 題匾的兩個人,身份分別為兩江總督及江蘇巡撫,則這塊匾額應該就不可能是民國八年(大正八年)所題的了。

於是好奇記下,想探究看看,這塊匾額真實的年代。

兩江總督劉坤一、江蘇巡撫奎俊題匾

匾額上的「民國八年」下方,寫有「歲次己未年冬」等字。

上網查詢,民國八年的確就是己未年(1919)。 若再往前推算,上一個己未年是清朝咸豐九年(1859年),則似乎就不太可能了。

三元宮還有別的匾額,例如大殿神龕上方懸掛的「帝心簡在」匾額,歲次也是寫著「己未年」。 大正七年(1918)三元宮改建完工,大正八年正式啟用,可見匾額的「己未年」是指大正八年(1919年),應當無誤。

1919年,已是民國八年,大清帝國已成幽靈,怎麼還會有兩江總督及江蘇巡撫題匾慶賀三元宮落成呢? 可見得這塊匾額上的「己未年」是有問題的。

這塊古匾若不是大正八年(已末年)所題,那會是何年呢?這必須從贈匾的兩江總督及江蘇巡撫著手了。現在網路資訊發達, 蒐尋兩江總督、江蘇巡撫,彈指之間,很快就找到答案,確認了兩人的身份,分別是兩江總督劉坤一、江蘇巡撫奎俊。

劉坤一曾經四度出任兩江總督(1874年-1875年、1879年-1881年、1891年-1894年、1896年-1902年), 奎俊則兩次出任江蘇巡撫(1892-1895、1897-1898),兩相對照,兩人產生交集的年代,一為光緒二十年(1894),以及光緒二十三~四年(1897-1898)。

吳世光敬獻給三元宮的匾額

如此一來,答案就很顯了。這塊匾額應該是產生於光緒二十年(1894)。

光緒二十一年(1895)以後,台灣已成為日本的領土,所以兩江總督及江蘇巡撫不太可能在光緒二十三、四年間,以「欽命」名義, 頒賜「明經進士」匾額給已屬於日本領土的台灣人或台灣寺廟了。

既然是光緒二十年的匾額,歲次應是「甲午」,怎麼又變成「己未」呢?這可以從匾額的捐贈者「例貢生吳世光」繼續深入探究答案。

網路搜尋,也很快找到吳世光的資料。吳世光(1847-1931),原名吳明養,湖口當地聞人,人稱「吳養仙」。光緒十九年(1893), 吳世光藉由捐納而取得例貢生的頭銜。當時有錢的地方人士,可以不必經過科舉考試,而透過捐款的方式,取得功名頭銜。 例貢生在科舉制度的等級中,屬於較低的層級,而被時人雅稱為「明經進士」。

追尋至此,答案已逐漸明朗。大致可以推測,吳世光在光緒十九年(1893)透過捐納,取得江蘇省例貢生的頭銜。次年(1894), 江蘇巡撫奎俊及其上司兩江總督因此聯名頒贈「明經進士」匾額給吳世光,做為殊榮。

不料這一年,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戰敗,賠款一億兩千萬兩白銀,並割讓台灣給日本。吳世光剛拿到明經進士的匾額, 卻遇到改朝換代,匾額頓失光彩,只好黯然收進儲藏櫃裡。

光緒二十年的明經進士匾額

大正八年(1919)年,三元宮歡慶新廟落成,眾議準備製作廟匾懸掛於殿堂。

於是吳世光取出二十幾年的舊匾,獻給三元宮,以添新廟光彩,並將舊匾左邊的落款小字修改為「歲次己未年冬吉」、「例貢生吳世光敬O」。

大正八年時,吳世光敢將這塊舊匾取出,並高掛於三元宮的殿堂之上,可見當時(大正民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對於台灣傳統的宗教信仰, 能持尊重態度及採寬容政策,對於寺廟內的匾額及楹柱的清朝年號並不為意,展現出統治者的自信心。日本統治台灣的晚期,處於戰爭狀態, 統治愈來愈沒自信,手段便愈來愈高壓,而要高調的提導皇民化運動了。

1945年,民國來到了台灣,送走了昭和。歡欣之際,卻爆發傷痛。幾年之後,情勢愈變複雜。民國被中華人民消滅於大陸,匆匆帶中華的國號來到台灣, 隔海與中華人民對抗。民國侷促於台灣,心情變得自卑,對於前朝統治留下的年號變得敏感與在意,所以橫加塗抹變造、消滅或加註, 所以三元宮的這塊舊匾額才會多出了「民國八年」這幾個字。

民國在台灣,幾十年間,歷經風雨飄搖,曾經腥風血雨,訴不盡的悲歡離合,說不完的悲傷故事,度過多少淚水與汗水、衝突與包容、 對立與融合的日子,民國終於落地生根。雖然中華的招牌在國際社會已難以立足,但民國在台灣終於成為貨真價實的民國, 成為新興國家的民主典範。

三元宮的一塊小匾額,竟同時存在著三個時代、三個政權的印記。我看到了台灣的百年滄桑,當然也同時看見了中國的歷史滄桑。 光緒二十年(1894)時的共同情感,還能不能回得去?還能不能重新培養?一切都還很難說,而民國在台灣,今日所擁有的一切,則應當珍惜。

旅遊日期:2012.04.10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www.tonyhuang.idv.tw/@

三元宮正殿。

三元宮「帝心簡在」匾額(1919),語出「帝心簡在」語出
《論語堯曰》,原句為「簡在帝心」。大正八年(1919)三元宮
大殿神龕正式啟用,信眾敬獻這塊匾額,懸於正殿神龕上方

三元宮「恩溥薄海」匾額(1923)。三元宮於1918年改建完成,
但經費始終沒有完全籌集。大正十二年(1923)周萬順先生捐出
六千五百元巨額經費後,建廟的經費問題才獲解決。於是大湖口
十六個經理人聯合同獻這塊匾額以感念周萬順的義行。

相關新聞
桃園龍潭.大北坑步道
新竹新埔.犁頭山.文山步道
新竹竹北.六家林氏古厝群
新竹湖口.湖口老街步道群(1):漢卿步道.八角紅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