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大秘洩密與公安窩裡鬥 震驚中情局

人氣 39

【大紀元2013年02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金睛報導)據港媒報導,中共國家安全部副部長陸忠偉的秘書被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策反,並向CIA提供中共國安和公安內部惡鬥等情報的消息,曾震驚中情局。

中共情報系統地震

中共國家安全部副部長陸忠偉的秘書被美國成功策反,被視為除現任政治局常委的俞正聲的哥哥愈強生叛逃美國之後的中共情報系統最嚴重的叛變事件。

中美兩國情報部門對事件均三緘其口,案情迄今晦暗不明。

路透社報導說,從去年開始,中方派到美國的不止一位情報人員,「連續」被識破,這讓國安部不得不警覺。今年一月至三月間,遭美國中情局策反的國安人員,被中方逮捕。國安部內部調查發現,這名官員在被逮捕之前,已經為中情局提供情報多年。上述兩個直接掌握此案情況的消息來源說,這一案件是過去20年來,中方在情報領域所遭遇到的一大損失。

日前博訊網稱,從美國接近CIA系統的人士那裏獲悉,這位副部長秘書被策反後,向CIA出賣了大量中國情報和政法系統的機密,其中包括中共國家安全部與公安部的「你死我活」的激烈內鬥情況,曾令美方大惑不解、深為震驚。

警察、特務 為利而爭

據悉,1983年北京當局出於所謂「改革開放」的需要,以長期負責情報工作的原中共中央調查部為主,合併了公安部政治保衛局,以及中共中央統戰部的部份單位、國防科工委的部份單位,成立了國安部。

中國的情報系統分為國家安全和軍事情報兩個系統,分別是國家安全部和隸屬於總參謀部的2部和3部。國安部歸屬國務院管轄。

國安部還把原屬公安部的政治保衛、反間與技術偵察局也劃歸麾下,這樣實際上大大削弱了公安部的職權。

香港雜誌《前哨》於2012年7月曾報導說,這位秘書曾向美國洩露,中共國安部與公安部內鬥,激烈到你死我活的程度。

這些年,公安系統轄下的國內安全保衛部門(簡稱國保),便以維穩的名義迅速坐大。從2002年起,國保部門不但人員編制急擴,還配置了各種偵查技術,包括竊聽與電信監控等以前只有國家安全部門可以使用的手段。而國際環境相對緩和卻對國安部的工作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公安部門進一步搶權,把國安部的多項職能收到公安部。

而博訊網的報導表示,迅速坐大的公安國保部門,不但「越界」侵蝕原屬國安範疇的領域,甚至在工作的方法與手段上把原本用來對付國外特工的手段拿來對待國內公民,秘密監控、監聽,黑頭套等,無所不用其極,有些手段連無法無天的文革期間都沒有用過。

中共公安部甚至利用自己掌握辦理來往通行證特權,把手腳伸到香港,常常在香港監視異議人士,並以反恐、國家安全以及配合香港警方在內地抓人為理由,要求香港配合他們執行一些非法活動。

國安部設局 公安部中招

表面上看,公安部大獲全勝,但實際上,國安部伺機而動,而且他們擁有比公安部先進得多的反間諜技術。重慶王立軍竊聽胡錦濤等領導人的紅線電話,就是被國安部反間諜部門查獲的。這就是為甚麼對王立軍案一直由國安部負責,公安武警都沒有介入。

這位美國官員轉述秘書的話說,國安部還對一些公安部門囂張跋扈的官員進行了監控與竊聽,掌握了不少地方公安部門負責人的違法違紀證據。據稱至少七個地方公安廳長涉嫌擁來歷不明的巨額財產,每人擁財產至少都在六千萬元人民幣以上,有的高達3億元。

據博訊報導,2009年,在大陸每年一度的全國國家安全部廳局長會上,一位國安部高級官員突然離題發言,說自從前中共黨魁江澤民上台後,公安部逐漸蛻變為腐敗的大本營。他還說,目前中共幾乎所有的腐敗大案要案都有公安部高級官員在後面撐腰。在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上,火上澆油的也是公安部所為。公安部自己貪污腐敗到明目張膽的地步。認為公安系統「應該好好整頓」,其發言獲不少與會者附和,不少人會意點頭。

2011年初,受中東等地多國群眾上街聚會,最終推翻統治者的茉莉花革命的影響,中國大陸多個城市也相繼發生群眾上街聚集事件。公安國保在打壓茉莉花運動過程中,懷疑事件本身就是內部人策劃,用來對付公安的,並將矛頭指向國安系統。北京國保在辦案中曾秘密逮捕了兩位為國安部工作的線人,令國安部門大為不滿,官司打到中央政治局。

中共前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支持下其管轄下的公安國保無法無天的做法,引發了中共黨內高層的嚴重不滿,更有消息指周永康本人也多次利用公安的竊聽達到個人目的,包括整掉政壇對手、維護自己的利益等。於是,中共十八大前,要求中共中央對政法委削權的呼聲日益高漲,最終於導致中央政法委在十八大被逐出政治局常委。

聯絡本文作者請發郵件到:jinjingyongmeng@gmail.com。

(責任編輯:劉曉真)

相關新聞
路透社:「間諜門」所涉中共囯安部副部長陸忠偉
中共國安部高官被策反 曝高層內鬥震驚美國
太原公安局長李亞力被免職 政法委官員免職自殺不斷
北京「老虎」指揮 渝警夜闖朱瑞峰家視頻公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