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12月06日訊】 (大紀元記者岳青綜合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4日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之後,該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又新添了14項新內容,其中,中國的珠算終於正式被列為該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與珠算同被列入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還有日本的和食、韓國的越冬泡菜等等。
此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介紹說,珠算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的漫長歲月。它以簡便的計算工具和獨特的數理內涵,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
教科文組織指出,珠算在激勵數學研究、鼓勵演算和增強智力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珠算起源
算盤是算籌的化身。用算盤計算稱珠算,珠算有對應四則運算的相應法則,統稱珠算法則。相對一般運算來看,熟練的珠算不遜於計算器,尤其在加減法方面。根據珠算演變而來的珠算式心算成了速算技術的一種。
一般的算盤多為木製(或塑料製品),矩形木框內排列一串串等數目的算珠稱為檔,中有一道橫樑把珠分隔上下兩部份,上半部每算珠代表5,下半部每算珠代表1,樑上有定位點(亦稱個位點)。
中國傳說是黃帝手下一名叫隸首的人發明創造的。東漢末三國時期徐岳撰、北周漢中郎甄鸞注的《數術記遺》中記述中國古代太一算、兩儀算、三才算等早期算盤。中國最早的算盤圖見北宋畫家張擇端(1085-1145)的清明上河圖長卷,卷左趙太丞家藥鋪櫃檯上帳本左手左邊,有一個15檔算盤。
計算器械很多文明古國都出現過,例如古羅馬計算器沒有位值概念,被淘汰,俄羅斯把算盤改成每柱十個算珠,計算麻煩。
中國歷史博物館還藏有廣東出土的清代算盤,上粱2珠下粱6珠的算盤,十分罕見。
珠算十年前被清出小學教材
直到上世紀90年代,珠算還是中國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的一項內容,但在2001年教育部頒發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珠算被取消。理由是珠算的計算功能已被計算器代替,取消珠算教學還可減輕學生負擔。
此外,珠算曾一度是會計學習的必修科目,然而這樣的情形已經不再。
據大陸媒體報導,上海珠算協會的張女士表示,從去年開始,一些全國性的會計比賽也取消珠算項目。「以前是因為會計從業資格證需要,現在政策變了。所以在大中專學校會計專業的學生很少學習珠算了。」她表示,由於行政命令和政策導向,比如會計電算化可以取代珠算了,珠算教學遇到一些阻力。
推廣珠算可提高老幼智力
中國珠算協會會長說,目前已可以將珠算技巧運用到兒童的珠心算的教學上。「科學研究證明,珠算可以增強孩子的記憶力和注意力。」
老年人也比較喜歡珠算,對老年人健腦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