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外資逃離大陸年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2013年12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古春秋綜合報導)2013年馬上就要結束了,這一年,駐中國大陸的外資企業被裁員、離職等事件所困擾,外企在中國的形象開始從高大變得模糊起來,種種跡象表明,外資正在從中國撤離。

外企的形象從高大變得模糊起來

2013年12月31日,中國大陸企業家冀勇慶在個人博客發表文章,稱外企正在中國集體敗退,其形象正在從高大變得模糊起來。

2013年,裁員、離職等這些曾經伴隨著民營企業的困擾纏上了外企,也讓諸多過去感覺良好的外企人們不再那麼自信。

博文稱,外企風光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媒體就是個非常明顯的風向標。20年前媒體開大會,上台發言的都是振耀、杜家濱、唐駿這些外企的職業經理人;10年前開會,上台的變成了柳傳志、張瑞敏等傳統行業大佬;如今開會,最受歡迎的發言人變成了馬化騰、馬雲和李彥宏了。

種種跡象表明,外資正在撤離中國大陸。

外資銀行大規模撤離 被稱為能預知災難來臨的動物

2013年,外資銀行大規模撤離中國,被媒體稱為是一群能預知災難即將來臨的動物。

據《中國證券報》9月12日報導,建行、工行及中行三大國有銀行的境外投資者均已退出,僅匯豐仍然持有交通銀行19%的股份。

2013年5月,高盛以11億美元的價格出售持有的工商銀行股份。高盛通過多次減持工行股份獲利已達百億美元,而2006年工行在港上市之前,高盛購入工行股份的成本價是25.8億美元。此外,中行戰略投資者之一的瑞銀在其三年鎖定期剛剛結束,就大舉減持完全退出;而另一戰略投資者蘇格蘭皇家銀行緊隨瑞銀腳步,也全部出清中行H股。

據中共央行公佈數據顯示,金融機構外匯占款6月份和7月份的外匯分別下降了412億元和245億元人民幣,而同期外商直接投資(FDI)卻是直線上漲,以熱錢流出的通用公式計算,僅僅這兩個月有數千億元的資金流出中國。

到了8月美國長期國債價格快速上漲之時,資金同樣加速流出中國。據申銀萬國的研究數據顯示,8月22日至28日,流出中國概念股票資金環比增加163%至7.5億美元。

9月初,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將手中20億股中國建設銀行H股全部拋售,套現約14.7億美元。美銀的拋售導致第二天建行H股股價下跌1.35%。這是繼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瑞士銀行(UBS)和蘇格蘭皇家銀行(RBS)悉數拋售所持中資銀行股份後,又一家加入這一行列的國際金融機構。至此,中國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的外國資本已全部撤出。

韓國老闆損失70億韓元逃離中國

據大紀元2013年6月28日報導,韓國WELVA智能吸塵器的發明人、WELVA智能吸塵器會社代表金光男,先後赴中國三次投資,在損失了70多億韓元(約合3,800萬元人民幣)後無奈撤離,空手而歸。

金光男是韓國前富川市廳製造業經營者聯合會會長,對韓國中小企業投資中國的情況比較瞭解。在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金光男說:「中國的市場需求非常龐大,只是那裏的人心和制度讓人望而卻步。」

金光男粗略地算了一下:「三次事業失敗使我損失了70億韓幣,最終選擇放棄中國市場。我等於把技術送給了中國,而且教會了中國人銷售和經營的方法,最後自己卻被這些中國人『擠』走,空手而歸」。

金光男感歎:「一開始投資中國無論做得再好,最終都會變成中國人的財富,因為他們沒有信譽,會想盡辦法把你擠走。我發現,投資中國的韓國人,成功率不到0.1%。」

何清漣:黨媒不承認外資撤離 給自己餵了一顆定心丸

2013年8月12日,中共黨媒刊載文章《外資並未大規模撤離中國》,否認外國企業和資本正在撤離中國,但著名經濟學家何清漣認為,只不過是給自己餵了一顆定心丸。

9月12日,著名經濟學家何清漣在《美國之音》撰文稱,國際三大評級機構在過去幾個月紛紛下調中國的信用評級,摩根大通、花旗和美資基金等國際資本均表示對中國經濟「看空」。

在中共黨媒看來,尼克斯聯合基金總裁吉姆•查諾斯(Jim Chanos)成了這輪做空中國的罪魁禍首。查諾斯2013年4月5日在香港向投資者解釋他為何看空、做空中國。

查諾斯幾乎羅列了中國經濟出現的所有問題,包括過度投資、銀行信貸膨脹、影子銀行、地方債、房地產泡沫、虛假城鎮化、貧富差距、腐敗蔓延等各方面,他認為一旦中國經濟出現問題,現有的利益集團就會「樹倒猢猻散」。

何清漣最後判斷說:來自美歐等國的外資確實在加速撤離,新進的外資當中不少是中資在外(如香港等地)漂白後回流的資金。為了表示中國市場仍然具有吸引外資的優勢,官媒《人民日報》不惜親自披掛上陣,結果與其說是達到了「釋疑解惑」的目的,不如說是給自己餵了一顆定心丸。

(責任編輯:劉毅)

相關新聞
外資耶誕休假 日股漲跌震盪
外資放假  台股恐高檔整理
三大法人買超台股4億元
台學者:落實自由經濟打破悶經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