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唐雅陵聖保羅特稿)巴西人對飲酒的開放程度極高,啤酒還被稱為「大人的汽水」。約90%巴西成人有飲酒習慣,其中10%因飲酒過量損害健康,調查顯示,49.8%的家暴事件發生時,施暴者都喝醉酒。
「今天是星期五,停止忙碌遠離憂鬱,拿杯啤酒放在我的桌上今天是星期五,再多拿些啤酒煩悶至極,腦袋一片空白…」
這是一首巴西人耳熟能詳的葡萄牙語流行歌曲「啤酒」,歌詞言簡意賅。巴西人喜歡在一天工作結束後與三五好友把酒言歡、閒話家常,宣洩情感,以紓解生活壓力及緊張情緒;星期五和星期六晚上的「歡樂時光」(happy hour),更是上班族與大學生的固定社交活動。
自古以來,人類就有飲酒的習慣與愛好,不管是做為祭祀、醫療用途還是單純的娛樂助興,永遠不缺理由。從古希臘羅馬的葡萄酒、中世紀的啤酒、現代的蒸餾酒到各地原住民的「嚼酒」(用唾液發酵的原理來製酒),人類社群都會因當時的生活與文化型態,而有飲酒行為。
巴西第七頻道電視台「紀錄」(R7)調查指出,啤酒是巴西人消費最多的酒類,占比61%,其次是甘蔗酒和葡萄酒。甘蔗酒雖排名第二,卻是巴西最著名與傳統的酒類,而用甘蔗酒加白糖、檸檬與冰塊調和而成的「鄉村酒」(葡文為caipirinha),則被視為歷史文化資產。
甘蔗酒是拉丁美洲最早出現的蒸餾酒,16世紀初起源於巴西東北部培南布可州(Pernambuco),有近500年的歷史,後來在東南部米納斯吉拉斯州(Minas Gerais)發揚光大,因酒精濃度高(38-54°),可以舒緩饑餓、消暑暖胃、減輕痛苦、提升勇氣,為殖民時期前往巴西內陸拓荒者必備的飲品;時至今日,更成為極具外銷潛力的巴西特產。
傳統上,男性飲酒行為較多,但巴西父權社會裡的男尊女卑文化,隨著多元社會發展,逐漸被兩性平等取代,這樣的現象也反映在飲酒習慣上。
聖保羅聯邦大學(Unifesp)調查顯示,近6年來14歲以上巴西女性人口喝酒比例提高24%,從15%變成18.5%,主要反映在社交性飲酒,而非在家飲酒;這一點,和女性因職場需要,與男性一樣得交際應酬有直接關係。
聯大研究員、心理治療師拉蘭傑拉(Ronaldo Laranjeira)指出,巴西人對飲酒的開放程度極高,尤其是啤酒,被稱為「大人的汽水」;而未經酒精「洗禮」的年輕人,免不了被調侃是「長不大的孩子」,許多受不了激將或誘惑者,往往還未成年就開始接觸酒類。
調查顯示,32%有飲酒習慣的成年人表示,在某些場合一喝酒就停不下來,如49歲的公務員喬伊斯(Joyce),她喝酒比其他朋友兇,當朋友們喝第一杯時,她已經三杯下肚;30歲後完全失控,想停也停不下來,光是週末的「歡樂時光」已經不能滿足她,平時也得喝幾杯,結果開始影響工作。
調查顯示,巴西約90%成年人有飲酒習慣,其中10%因飲酒過量損害健康,10%嗜酒成癮:如同喬伊斯的情況,約8%的受訪者因喝酒影響工作,9%的家庭或婚姻關係受衝擊。
儘管研究指出適量飲酒對健康有好處,比如能活血、補氣、助眠,但一旦喝酒成了病態,對個人與家庭的健康和睦都會造成負面影響;事實證明,社交性飲酒與酒癮之間的分隔線之細微,有時連醫生都很難分辨。
大部分的人社交性飲酒都是淺嘗即止,不會擔心自己喝了多少,情緒也不會失控。但藉酒澆愁、藉酒發瘋,將隱藏於內心諸多如不安、害怕與憤怒等負面情緒藉機發洩出來,就可能衍生行為失常,家庭暴力接踵而至。聖保羅聯邦大學對巴西108座城市7000個家庭調查結果顯示,49.8%的家暴事件發生時,施暴者都喝醉酒。
心理學家方塞卡(Arilton Fonseca)表示,人們通常對酒後胡言亂語與行為乖張者具有較大耐性與理解力,將自己與他人所有失常表現歸咎於酒精的作用,並自我安慰喝醉酒的人不曉得自己在做什麼,因此受害人忍受的暴力迫害時間,往往長達10年以上。
巴西人類學家樂蒂(Raul Lody)說:「酒是超越善與惡的飲品。」飲酒固然是傳統文化,可做為生活的調劑品與潤滑劑,但如同「水能覆舟,亦能載舟」的道理,飲酒也需適可而止,才能真正樂在其中。(詳細報導內容請見「全球中央」雜誌2013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