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12月28日訊】近日,大陸某媒體登載的一則關於小學生熱衷購買「二道槓」 肩牌的新聞頗為引人注目。這篇報導指出,通過調查發現,某地很多文具店開始競相熱賣小學生佩戴的「二道槓」 肩牌。事實上,在大陸各地的小學中,這樣的肩牌是為學生幹部定制和頒發的。沒能當選「幹部」的學生是不能佩戴這種按照級別來授予的「一道槓」、「二道槓」和「三道槓」肩牌的。然而,這種僅應用於小學、只校方有權定做的肩牌如今卻能花錢在商店購買,並成為小學生們競相追捧的一種流行。
事實上,文具店出售的肩牌與與學校發放的正規肩牌有所不同,它的後面並沒有加蓋學校的紅印章,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文具店所賣的肩牌只是「冒牌貨」。然而有意思的是,即便不是真正學校所發的肩牌,即便名不正言不順,甚至冒著違反校規的風險,孩子們卻仍然趨之若鶩。究其原因,我們可以從文具店的老闆以及被採訪學生的回答中找尋端倪。一些文具店的老闆直言不諱的說,「戴上了就是學生幹部啊,走在路上很神氣的」。一些前來購買的孩子也坦言道,「過節時有親戚到家來玩,我戴上它,讓媽媽有面子」 ,或者「也想感受一下擔任班幹部的滋味」。
由此可見,在孩子心目中,「當幹部」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是一種令自己和父母都頗有面子的炫耀資本。儘管在小學進行基礎教育的孩子不僅稚氣未脫,甚至腦中還沒形成「幹部」的概念和理性認識,但他們已經開始察覺,成為「幹部」能引來更多欽羨的目光以及得到更多的讚許和恭維。不得不說,這正是一種強烈的虛榮在稚嫩、純潔的童心中悄無聲息的不斷滋長。只是,這種強烈的虛榮如今不再表現為對獲取知識的自豪、對成績優異的期待,而是對在學生中「當官」的極度渴求。
有人說,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傑作,是學校教育的成果。這句話在此進行論述甚為合適。身處在中國「官本位」社會中的家長,他們本身就已然深諳「當官」的價值和內涵。擁有政治權力不僅意味著高高在上、受人巴結的地位,更重要的是這種特殊地位背後所體現的各種涉及經濟利益的關係和資源。政府部門的官員無不在「如何向上爬」的思索中殫精竭慮,企事業單位的各類領導無不是為了一個「肥缺」日日戰鬥在沒有硝煙的職場上,就連私企、小團隊的一般職員也都沉浸在晉陞、奪權的激烈競爭之中。類似以高手的姿態傳授謀官技能以及陞遷絕招的宮斗計、升職記之類的影視作品不都在竭盡所能的詮釋這種普遍現象嗎?
因此,孩子耳濡目染之後的意識和行為就這樣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家長言傳身教的產物。儘管他們還不能很清晰的明白,「當官」在大人眼中究竟還有著怎樣的有關實際利益的考量,但他們對在學校當幹部能夠耀武揚威,贏得面子的粗淺認識,就足以讓他們在小小年紀開始學會為了「當官」而採取作假、以金錢購買、甚至違反規定、喪失原則等各種非正派的方式。
對於他們的這種非正派的行為,學校老師的說法則更為荒誕、離譜。一位小學的輔導員表示,學生購買的肩牌是商品,目前尚無任何文件進行約束,因此不應過度追究。該輔導員還認為,「渴望當班幹部,顯示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和上進心,絕不能單純地指責孩子們不誠信。老師和家長可以藉機引導、鼓勵孩子,給予孩子向上的動力。但如果是家長主動購買以滿足虛榮心的話,就要審慎對待了」。面對老師的言辭,我們不禁要問:如果家長主動購買是為了滿足虛榮心,那孩子競相追捧又是為了甚麼?這其中毫無虛榮可言嗎?孩子想當幹部,這本身或許不是問題,關鍵是老師們如何告訴孩子,「班幹部」的頭銜究竟意味著甚麼?是一張可以隨時仿製的肩牌,還是對道德、禮儀和學習方面表現出色的一種肯定?
從近期爆出的「小學教材錯漏百出」的新聞以及長期以來學校開設的品德課早已淪為政治洗腦課的事實中,我們就能發現,學校對孩子的基礎教育是極度扭曲,甚至偏離了普世價值、違背了天性自然的。從根本上否定了傳統道德「仁、義、禮、智、信」的現代教育,很難塑造出人格健全、既能明辨是非、又能知曉「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下一代。或許,當「官員」一詞開始帶上「親民」的色彩,當「權威」一次不再意味著特權與利益,中國的後世才能回歸正常與理性,各安天命、各司其職,最終遠離奪權、奪利的廝殺和永不休止的爭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