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26日會議上的講話 江澤民的屈辱秘密曝光

人氣 1909

【大紀元2013年12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方曉報導)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當局舉行的紀念毛冥誕120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一如外界所料平衡左右。外界將習的講話與胡錦濤、江澤民過往在悼毛大會上的講話作比較,發現三人各取所需,胡中庸,習較多表述效仿毛「治黨治國」理念。只有江澤民借悼毛大捧鄧小平,因為鄧曾放話「誰不改革誰下台」,嚇得江澤民魂飛魄散,其總書記地位不保,令其很屈辱。

胡習悼毛規格一再降低

12月26日上午,中共當局在人民大會堂舉辦座談會,紀念毛澤東冥誕120週年。習近平在座談會上發表講話。

港媒將習的這次講話與江澤民、胡錦濤過往在悼毛會議上的講話做比較。1993年毛冥誕100週年,在中共舉辦的紀念大會上,江澤民的講話長達1.33萬字。2003年毛冥誕110週年,紀念會降格為座談會,胡錦濤的講話縮減至1.1萬字。習近平的講話只有9,700字,規格再次降低。

鄧小平發最後通牒 江澤民魂飛魄散

1993年的悼毛紀念會上,江澤民的講話大部份篇幅都在闡述鄧小平對毛的評價、對改革開放的見解,頌揚鄧小平領導中共找到了「解決這種矛盾(毛所分析的社會主義矛盾)的正確途徑」。因為當時的背景是,鄧小平曾放出著名的「誰不改革誰下台」的狠話。江借悼毛大會講話可以視為另一種對鄧宣誓效忠。

據《江澤民其人》描述,胡耀邦和趙紫陽下台後,鄧小平失去了推動改革開放的最得力助手。「第三代領導核心」的江澤民不僅不推動改革開放,而且從理論上批判改革開放。鄧想來想去,萬般無奈,只有親自出馬,在家人的陪同下南巡,以老邁之軀推動停止轉動的改革開放車輪。

1992年1月17日下午,鄧小平以88歲高齡再次乘專列南下,開始了「一九九二南巡」。

「鄧小平南巡」的直接起因是由於江澤民推行極左路線,反對改革。鄧南巡之後,阻擋公開報導鄧小平南巡講話的也是江澤民。

1992年1月18日,鄧小平到達武昌,會見了湖北省委書記關廣富和省長郭樹言。在會見期間,鄧小平直接點了江澤民的名,要求關廣富和郭樹言兩人給「中央」帶話:「誰反對十三大路線誰就下台。」江澤民對此懷恨在心,之後對鄧的南巡講話,遲遲不表態支持。

19日,列車到達深圳特區。一向比較沉默寡言的鄧小平在深圳發表長篇講話,明確地向江澤民發出最後通牒:「改革開放是大勢所趨」,「誰不改革誰下台。」

同時,鄧小平讓楊尚昆、萬里負責籌備1992年底的中共十四大「人事班子」,擬定包括總書記在內的新的人事班子名單。除了他的密友,時任國家主席、軍委第一副主席的楊尚昆陪伴著鄧小平南行之外,鄧小平在這次巡視活動期間,單獨會見了喬石、劉華清、葉選平、朱鎔基、楊白冰等人,一方面說明鄧小平為改革開放大力造勢,另一方面反映出鄧小平想提拔喬石、撤掉江澤民的打算。

鄧小平在南巡途中還一再提起,說趙紫陽主管經濟工作的那五年「加速發展功勞不小」。南巡回來後,鄧小平還不死心,又派人和趙紫陽聯繫。趙紫陽仍然不認錯。鄧小平在南巡前後,多次派人和趙紫陽聯絡,趙紫陽就是堅持自己沒錯,不改初衷。

踏著「六四」血跡登上中共最高權位的江澤民,自當上總書記的兩年多時間內,推行極左路線,鼓吹「反和平演變」噎昏了頭。鄧小平說的「誰不改革誰下台」,深深戳到江澤民的痛處,江澤民一直耿耿於懷。

2月20日上午由江澤民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傳達鄧小平講話。在把鄧小平的一系列談話作為中共中央文件正式向中共各級傳達的時候,江澤民以「容易引起黨內幹部思想不穩」為藉口,刪去了鄧小平南巡講話大量內容,尤其是刪去了「改革開放是大勢所趨」,「誰不改革誰下台」這類的內容,而且不許報導鄧小平南方之行的詳情,全國絕大多數人並不知情。

江澤民被喬石帶軍警「押送」到黨校

1992年6月9日,中共中央黨校戒備森嚴,如臨大敵。江澤民在喬石和大批軍人及警察的「簇擁」下進了黨校禮堂。黨校的教員和學員看到這番架式,都紛紛議論取笑說:「江澤民肯定是被喬石動用專政力量押送來的。」江澤民在喬石的逼迫下,在黨校表示支持鄧小平的南巡講話,但是覺得被喬石逼來丟了大面子,心中更加怨恨喬石。人們在會下說:「看架式就知道江澤民沒有誠意。」但是表面上江澤民也老實多了。

1992年春夏之際,中共總書記江澤民的政治行情一落千丈,有人已在議論江澤民的總書記位置是否還能保得住了。後來江澤民偷偷去找鄧小平,做了「深刻」檢討,眼含熱淚表明誓死緊跟鄧小平,把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當年幫助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起最大作用的,是掌握軍權的楊尚昆、楊白冰兄弟。十四大之後失去軍權的楊氏兄弟,則成了江澤民的死對頭。江澤民和曾慶紅不僅在1998年害死了楊尚昆,並且一直想把楊白冰置於死地而後快。

(責任編輯:劉曉真)

相關新聞
《江澤民其人》: 討好李鵬和軍方
《江澤民其人》:鄧小平的反擊
近日中南海高層搏擊已釋出驚人信號
胡錦濤智囊「殺入」江澤民老巢 添新頭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