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12月18日訊】最近,位於西安的秦始皇帝陵挖掘出一個1萬3000多平方公尺的陪葬坑,估計有上千件石質鎧甲。陪葬坑顯示,秦時戰服設計已十分先進,秦軍管理也十分嚴謹。
綜合媒體報導,據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消息,最近,秦始皇帝陵編號為K9801、面積13000多平方的陪葬坑正在進行試挖掘。這座陪葬坑位於秦始皇帝陵園東南部的內外城之間,距離現在的封土約200公尺,平面為長方形,主體部份東西長130公尺,南北寬100公尺,南北兩邊的東西端各有一條斜坡門道。連同四條斜坡門道,該坑總面積達13000多平方米,是迄今為止秦始皇帝陵園城垣以內發現的面積最大的陪葬坑。
報導稱,在試掘方中出土有大量密集疊壓的、用扁銅絲連綴的石質鎧甲和石胄,其中石質鎧甲約87領,石胄約43頂。這個龐大的陪葬坑內,估計有上千件石質鎧甲、頭盔。考古工作人員還發現了披在戰馬身上的馬甲以及和車馬配備的青銅零部件等。二號坑曾經出土過馬韁索、青銅車馬器構件、青銅錛、箭頭及其他軍用裝備文物。
有關專家認為,這個陪葬坑,應確切地稱它為秦兵馬俑地下宮城的軍備庫。
秦軍戰服設計先進 兼顧外觀美和實戰需要
秦軍戰服的設計已十分先進,不僅注重外觀美,更注重了實戰的需要。
陪葬坑出土的鎧甲,主要由前後兩片構成,前甲護胸,後甲護背,有的還配有護肩膀的披膊甲。考古工作者稱,裙甲不僅多採用小甲片,而且甲片與甲片之間的間隙也比身甲要大得多。這種特殊設計,使裙甲上下翻動更靈活,勇士身著鎧甲行軍作戰不受拘束。
石質頭盔頂部到側片下端長度約為30厘米,直披肩膀,對頸部和肩部起到了較好的保護作用,整個頭盔顯得更完美。
石頭盔每一片石片的弧度都不一樣,符合臉的結構,在肩膀部位都有一個弧形的凹槽,適應人體的結構。
甲片設計成不同的形狀
這次出土的甲冑的甲片全部用青石切削打磨而成,甲片根據人體的不同部位設計成不同的形狀,有長方形、方形、等腰梯形、圓形、覆瓦形、弧形、尖尾形等,每片甲片都有方形或圓形的小孔,並用扁銅絲連綴在一起。甲片未被疊壓的邊上有一道抹稜修飾甲片,未被疊壓的角有抹角,使甲片的疊壓更加互相貼合。這些甲冑形態精美,製作工藝高超。
專家稱,魚鱗甲此前一直被認為出現在漢代,由級別較高的軍官穿著,此次在K9801中發現魚鱗甲,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秦軍管理嚴謹
從出土的文物看,鎧甲的石料加工工藝,比兵馬俑的泥土燒製工藝要考究、精細得多,質地完全不同。考古工作者推斷,當時秦軍有著嚴明的等級和待遇區分。
考古專家根據出土盔甲整齊疊壓的狀況判斷:秦軍的管理十分嚴謹,不僅隊伍排列整齊分明,而且物資擺放也高度集中統一,井然有序。
製作一件石甲需花費一年時間
專家分析,石甲冑的製作應該結合了當時的玉器加工工藝,實驗發現,手工加工一件平均有600片的甲衣,以每人每天工作8小時計算,需要工時344—444天,即一年時間。陪葬坑內的鎧甲和甲冑用的甲片總數超過500萬片。
(責任編輯:李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