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12月15日訊】(自由亞洲電台)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增長的放緩,中國對外資企業的吸引力明顯下降。有數據顯示,歐美企業在中國的盈利水平和投入,今年都明顯下降。有海外學者估計,中國經濟增長減速將是一個長期的趨勢,會對影響到中國的就業,及相關的內需。
中國官方公佈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前三個季度的經濟增長為7.7%,是過去二十年以來最低的。
中國官方智庫社科院不久前預測說,2014年中國全年的經濟增長率會維持在7.5%的水平,繼續創1992年以來的最低增速。與此相聯繫的是,歐美企業對中國的投入減少。
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的報道引述在中國的美國商會的數據說,約48%的美國在華企業表示,明年對中國的投入將會持平或者減少,比去年33%的美國企業投入持平或減少的比例大幅增加。
另一方面,歐盟商會的調查則顯示,歐盟國家在華企業的盈利比例,也比去年降低了百分之十,有64%的在華歐洲企業仍然盈利。
部分在華外資企業則計劃減少在中國的員工。強生、惠普和IBM等大企業,都將減少在華員工的數量。
中國的一些獵頭公司表示,西方國家的外資企業在華僱傭的人數,今年下降了百分之五,也反應映出歐美企業對在中國的擴張持保守態度。
美國某大投資銀行經濟師丁力博士表示,人民幣幣值持續上升,影響了在華西方企業的出口,從而影響到外企的盈利水平。
「直接影響到產品吃口,因為外貿用美元計價,人民幣升值造成出口價格上升,商品競爭力下降。」
丁博士對自由亞洲電台記者表示,外國企業,尤其是歐美國家的企業在中國市場運營並不容易,除了各種西方企業不熟悉的行政管理限制之外,外企在中國官場和商場沒有「關係」,也造成很多困擾,使得外國企業在中國市場難以盈利。
「很多外國企業不太瞭解中國市場的運作特點,用西方的方法在中國不行。在中國有很多審批過程,需要各種各樣的關係。所以很多外資企業在中國經營很多年無法盈利,最後只能離開。」
據中國官方數據,今年11月份,中國出口增長12%,是2013年度的最高水平。不過丁力博士表示,外界普遍對這個數據持懷疑態度。出口大幅增長可能只是游資進入中國的一個表象,和中國銀行吃緊,企業缺乏資金有關。
他也認為,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已經明顯出現了疲軟跡象,出口動力減弱,而新的經濟引擎尚未出現,使得中國經濟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中國經濟放緩是必然趨勢。以前廉價勞動力已經到盡頭,現在要轉換到新模式,但新模式是什麼我們還看不見,也不知道新經濟引擎是什麼?」
旅美中國經濟學者何清漣女士認為,實際上北京已經做好了經濟增長長期放緩的準備。
「最近有一個消息,海外已經透露出來。就是以後對地方的考察不再只用GDP,而要看債務安全和環境污染。就是說,中共最高層已經做好了中國經濟長期放緩的準備。」
何女士分析說,過去二十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以環境污染和結構扭曲為代價的,要重整結構和治理污染都不容易,需要一個長時間的調整過程。
「以前是引鴆止渴,現在釜底抽薪。既然為了經濟增長以前付出很大代價,以後就要為這些代價做出承擔。」
何女士還表示,中國經濟放緩將對中國構成十分沉重的壓力,尤其是在就業方面,和與此有關的國內市場需求上。
「第一個是就業壓力,其實以前經濟高速增長就業也沒有很大增加,現在壓力當然就更大。其次就業有問題,收入就有問題,國內市場的內需也就無法成長。這兩方面的壓力會很大。」
中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剛剛結束,會議提出明年的經濟工作重點是「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堅持穩中求進。
官媒報道說,會議認為,2014年世界經濟仍復甦緩慢,存在不確定因素,因此中國要充分考慮明年世界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努力抓住機遇,應對各類風險和挑戰。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台記者石山的報道。
(責任編輯: 林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