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回應「謝謝」「不客氣」非最佳說法

葉淑貞

人氣 31999
標籤:

【大紀元2013年12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葉淑貞編譯報導)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和《互敬互讓》(Give and Take)一書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近日在專業社交網站鄰客音(LinkedIn)撰文稱,當你幫忙別人時,有人說:「謝謝你」(thank you),你自然的反應就是「不客氣」(You’re Welcome)。「不客氣」這句話根深蒂固在你我心中,我們甚至不用想就會脫口而出,但這句熟悉且陳腐的禮貌之詞「不客氣」實際上表達了請求回報的意含。

他直言,「不客氣」至少隱含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義在內。一種是求得被幫助者償還回報的直接互惠;另一種是要求被幫助者把你的幫助,回報給別人的這種向前回報的廣義互惠。

償還回報的直接互惠

一位知名的心理學家說,「不客氣」不是最好的表達方式。《影響》(Influence)這本書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Robert Cialdini)經過40年研究後指出,「不客氣」會使您錯失機會。為了充分利用這個權力,他建議一種非常規的答覆:「我知道你會為我做同樣的事情。」

這種反應至少有三個潛在的優點。首先,它傳達了我們有可請求對方無償給予好處和互相幫助。其次,它傳達了你的信念也是願意幫助別人的。第三,它激活互惠規範,確保你覺得未來有義務返還這個幫忙。

如同蓋伊.川崎(Guy Kawasaki)在《魅力》(Enchantment)這本書所寫的一段話一樣,「西奧迪尼的用詞是告訴得到你幫忙的人,有一天你可能也需要別人的幫助,同時也向那個人表明你相信她是一個會回報的可敬之人。如果這是人們說不客氣的意義,則遠比敷衍地說不客氣更加迷人。」

格蘭特說,以上的邏輯雖令人信服,「但我從不覺得把這句話大聲說出來是舒服的。起初我還以為是自己太執著於禮貌的規則。我怎麼能讓一個『謝謝您』空懸,而沒有適當的回應呢?」

後來,格蘭特把西奧迪尼的回應稍加改進為:「不客氣,我很高興能做到這一點。我知道你會為我做同樣的事情。」

格蘭特認為,這個回應依然不妥,問題在於仍有請求回報的意含在裡頭。的確,要求別人回報沒甚麼錯,「但當我決定幫助別人時,我不想有附帶條件,我不想給他們留下一個他們欠我的感覺。」

在過去一個世紀,英語的「不客氣」已發展成意味著可以幫助您是我的榮幸,或「您歡迎我的幫助」,但在西班牙語或法語等其他語言中,我們傾向於更直接地說出來(如「這是我的榮幸」,「這沒什麼」,「沒問題」)。但是否還有更好的表達方式呢?

向前回報的廣義互惠

被《財富雜誌》譽為最佳網路工作者的亞當•里夫金(Adam Rifkin)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幫助過無數人五分鐘的忙--舉凡幫忙介紹、給別人提供反饋、推薦和認同等。在里夫金幫過忙之後,他通常會要求對方回報。

乍看之下,他似乎只是遵循著互惠的規範:因為他幫了你,你欠了他。但有一個奇怪的問題:他不要求你幫他。相反地,他要求你替他幫助別人。里夫金比較關心人們的向前回報,而不是償還回報。在他看來,他的每一個幫忙,是鼓勵其他人佈施更慷慨的機會。這樣一來,更廣泛的人將會受益於他的幫忙。

其做法就像西奧迪尼所推論的,不是「我知道你會為我做同樣的事情」,而是「我知道你也會為別人做同樣的事情。」相比之下,里夫金的做法可被稱為廣義的互惠。

正如政治學家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在《保齡球當家》(Bowling Alone)中所描述的:「我為你做這個,並沒有具體期待從你那裡要回任何東西,這是一種期待別人也會為我做一些相同事情的自信。」

在廣義的互惠裡,你可由廣泛的網絡擴展你的要求:因為你已經沒有附加條件地給予了,其他人也都會更樂於這樣做。事實上,在社會科學家詹姆斯•福勒(James Fowler)和尼古拉斯•克里斯塔(Nicholas Christakis)進行過的實驗顯示,給予的行為常會擴及到三層的關係,從第一人到第二人再到第三人。

因此,下一次有人對你的幫助表示感激時,你大可要求他們進一步幫助別人,並對他說「我知道你也會為別人做這樣的事情」,而不只是簡單說一句「不客氣」。

(責任編輯:張東光)

相關新聞
熱衷慈善幫助他人 娛樂圈裏的“活雷鋒”
“謝謝、對不起、不客氣”的變異
幫助他人被譏笑 廣州都市人的困惑
美志願者熱衷通過幫助他人求快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