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11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對三中全會的高期望可能將要失望。《金融時報》11月3日報導說,這是習近平在掌握共產黨最高權力一年之後闡述他的經濟願景的第一次真正的機會。先前幾次三中全會都很關鍵。鄧小平利用1978年的三中全會鞏固了中國後毛時代的農業改革。
對於習近平的挑戰是,中國在進入一個增長放緩的時代,政府需要轉向一個更加可持續的受到消費和創新驅動的經濟模式。
一個普遍聽到的觀點是,直到危機降臨並威脅到那些對現狀的維護者,北京將無法推動困難的經濟改革。
中共國務院智、發展研究中心的報告讀起來就好像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願望清單。它的作者希望北京打破國營企業壟斷,給予農民出售他們土地的權利,並且分配更大的稅權給現金緊張的地方政府。
一些人相信,發展研究中心的提案是習近平意圖的指標。
但是三中全會不太可能如此戲劇性。發展研究中心提案僅僅是幾十份堆在中共領導人桌子上提案的其中之一,它是最自由化的一份。發展研究中心去年跟世界銀行合作撰寫一份有關中國未來的報告,在國外贏得許多推崇但是在國內未吸引太多關注。
北京的確有它的保守派聲音;三中全會不能把他們晾在一邊。改革派多年來推動更廣泛的實施物業稅,廢除一胎化政策和取消戶口制度。保守派一直反對這些改變,害怕它們對共產黨權力和公帑的影響。結果是在三個方面緩慢的改變,遠遠慢於改革派希望的。
改革阻力相對較小的一個領域是金融。自由化利率對國有企業不構成像打破它們那樣的生存威脅。逐漸放開資本賬戶允許更多跨境現金流動是另外一項容易推銷的政策。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三中全會將可能符合過去兩年的政策格局,加強放鬆金融管制的進展,但是對於更敏感話題比如私有化農村土地僅僅提供含糊不清的承諾。
(責任編輯:孫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