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11月29日訊】最近忙,沒有怎麼關心中國的時局。包括據說很重要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也不過是匆匆瀏覽了一下公報、決議和習近平的講話,沒有研究。忝為研究中國政治的學人,不時會被媒體、朋友、同事或者學生逼問有關看法,躲不過去。有兩點看法,乾脆簡要地寫出來,供輿論批評。
第一點看法,坊間已經說得很多了,我炒冷飯而已:這次三中全會,一個重要特點是習近平的集權。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這兩個新成立的重要機構,人事如何安排,現在還不得而知。習近平至少會掛帥其中一個吧,那就是國家安全委員會;我看應該也有很大的可能會掛帥兩個,連「深化改革小組」一併掌控。其實,就算不是習本人出任「深化改革小組」組長,從這次三中全會決議的起草情況來看,實際運作將來的「深化改革小組」的主要人員,應該也都是習的親信,而不會是總理李克強的親信。打著「全面改革」的旗幟,改變既有的權力機構,擺脫前任和同事已經佈局所形成的對自己的權力制約,以便在高層迅速集中習個人的權威和權力,是這次三中全會的主要成果。
在這一點上,習很難等待,原因在於:他在這個任期內的一大挑戰,是要在十九大上組建一個自己人比較佔據多數的政治局常委會,其中包括要選擇一個自己信得過的比較年輕的人,在十九大上確立他到二十大能夠接自己的班。這個挑戰很大,是因為十八大所形成的高層權力格局很不利於他實現這個目標。而且,時間並不多了,三年左右要見分曉才行,不然就很被動了。這次三中全會習實現了個人集權之後,下一步應該就會著力在三年內將十八大所形成的高層權力格局扭轉到對他實現上述目標有利的方向。三中全會落幕之後,為甚麼坊間首先傳出來一些重要的人事安排傳聞?這不是沒有原由的。
明明知道是冷飯卻還要炒,一個是因為:上面第二段所說,僅是我的猜想,輿論對此似乎還談的比較少。再一個,這也直接關乎我對三中全會的第二點看法,也是我認為更重要的看法。
我同意說:三中全會確實在改革上下了些功夫,改革的方向和重點在於進一步擴大市場化。我的看法是:這恰恰是這次三中全會的敗筆。為甚麼這麼說呢?不是我故作驚人之語,而是根源於我對「中國模式」的弊病的理解。所謂「中國模式」,在我看來,就是市場與權力的聯姻;而且,權力是不受制約的專制權力,因此,市場也就是專制權力下運作的市場。用學術概念來說,就是政治上的威權主義與經濟上的「新自由主義」的結合。「中國模式」的成就,也許就是這樣取得的;「中國模式」的弊端,更是這樣產生的。既然要「改革」,本來應該是要克服既有的弊端的;可是,這次三中全會所抓的藥,是把製造弊端的那個東西進一步加大劑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說這是敗筆。
一邊是進一步集權,一邊是進一步市場化,這兩個東西的劑量都比以前加大了。二者之間的關聯機制,並沒有得到改革。我當然理解執政者的難處,不外是為了保持經濟增長,不得不進一步乞靈於市場。一些所謂「右派」朋友或者「自由派」朋友看到了當局在市場化上的努力,於是讚賞三中全會,我不敢苟同。我也是自由派,但我不是原教旨主義的市場自由派,決不認為市場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相反,我認為,市場必須得到法治和民主的制約,才能更多地發揮長處而減少弊病。這次三中全會以及此前此後的現實政局,在法治和民主方面不僅沒有進步,反而有實際上的倒退。市場和這樣的政治安排相結合,市場的弊端只會放大,「中國模式」所產生的那些病入膏肓的社會分化、環境污染、道德解體等負面後果只會更加嚴重。
有人說:給民營經濟更多地盤,應該是個進步吧?我不能說「不是」,但我更想說「未必」。私營經濟與專制政治相結合,本來是世界各國權威主義統治的通例,只有在從全面公有制和國家計劃經濟的所謂「社會主義」過渡而來的「後極權」權威主義體制下這才成為一個議題。其實,中國現在那些國有企業,根子上、實際上還不是「私有」的?就是一個很大的寡頭集團所私有的,民眾享受不到這些企業的好處。再把這個遊戲的範圍擴大到包括那些所謂民營企業,我看性質沒有改變。事實上,三中全會之前,所謂民營企業家們的「領袖級」人物,不是在想方設法向黨表忠心嗎?是的,你不忠於那個權力壟斷的政治制度,你就進入不了這場發財的遊戲。
誰能搭上政治的壟斷權力,誰就可以發財,這不正是「中國模式」的秘密嗎?現在,這個遊戲升級了,權力會更加壟斷、專制,也就是政治上的權威主義進一步強化;與此同時,經濟上的「新自由主義」也進一步深化,那些掌握、役使、依靠和搭上專制權力的人會進一步發財——這就是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義所在。至於小民,沒有權力,也沒有權利;沒有資本,也沒有「關係」,你靠甚麼可以指望分一杯羹呢?當然,可以指望有權有勢有財者們發發善心。我承認,這次三中全會還是多多少少表達了一些這樣的「善心」的,所以,我對種種或者奔放或者謹慎的樂觀都持微笑旁觀的態度,而不是直言批評。問題是:你們相信不相信這樣的「善心」能夠解決中國民眾目前所面對的種種困難?反正我不信。
2012年11月26日急就
【作者簡介】
吳國光(1957年-),山東臨沂人,北京大學文學學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碩士、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秘書、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編輯、中共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討小組辦公室成員,美國哈佛大學尼曼研究員、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魯斯研究員、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王安博士後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現任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政治系教授、歷史系教授、中國研究及亞太關係講座教授,並兼任六種英文國際學術期刊編委;研究領域包括比較政治、中國政治、國際政治、中國對外關係、二十世紀中國史等,出版英文書籍四種、中文書籍十六種,論文見於Asian Survey, China Quarterly,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The Pacific Review, Social Research, Third World Quarterly 等國際學術期刊。(維基百科)
──轉自《新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