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農民會成為土地所有者嗎?

人氣 13

【大紀元2013年11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七十年代末開始實行包產到戶政策,時至今日,農民仍然沒有土地所有權,他們不能出售自己的房屋和自己種植的土地。因此,他們也無法獲得資本擴大經營或者到城市購買住房定居城市。《華爾街日報》11月8日報導說,土地改革將是三中全會上爭論的核心問題。

王洵美自豪於他的位於北京郊外的小農場,那裏他養了145隻羊和二十多隻野豬,並在溫室裡種植了草莓和大米。

他的生意做的不錯,但是王洵美面臨一個普遍存在於全國農民當中的問題:他不擁有土地。這減少了他建立企業的積極性。

《華爾街日報》報導說,中國農民自從80年代開始,被允許按照30年的租賃在個人土地上種植農作物。這終結了毛澤東時代農民集體耕種的規定,提高了工作的積極性。

但是國家仍然擁有土地,給予地方官員巨大的權力承包土地或決定跟開發商之間的交易。地方政府徵用農村土地經常引發抗議。農民說他們缺少積極性去投資和建立更大的生意,其他想要遷移到城市的人不能也出售他們的土地。

王洵美46歲,抱怨說他不能獲得銀行貸款來擴大他的生意,因為他不擁有土地,「我們已經有了想法,我們已經有了計劃,但是沒有資本,難以做任何事。」

獲得北京最高領導人的同意,一些地區最近幾年已經開始跨越這個制度。廣東當局已經允許農民抵押他們的土地來籌集資本。在重慶市,農民已經被允許用土地換取福利條件。

這些實驗也使得土地改革預計在三中全會上構成爭論的核心部份。

中共主席習近平已經吹捧三中全會是經濟改革的起跳板。

幾十年來,中國增長模式一直依賴於出口和國家投資工業和基礎設施。但是整體增長在放緩,政府現在在尋求改善生產率並轉向消費型經濟。

三中全會預計將討論諸如自由金融系統等措施以允許更有效地分配資本和重組低效的國營企業結構。

為了經濟重組能夠成功,專家說農民土地改革必須「扮演一個重大角色」。

中國未能允許農村房地產市場像城市裡一樣建立,正阻礙發展消費型經濟的努力。

大約一半的中國13億人口目前是城市居民,他們通常比農村居民消費更多,儲蓄更少。政府致力於在未來十年擴大數億城市人口。

那些生活在農村的人因為一系列困難而遲遲不願搬遷,賦予一系列福利的城市戶口難以獲得。不能出售農村土地,他們就無法在城市購買房屋,這是另一個重大阻礙。

「如果你改革這個制度,現在沒有資本的農民,就將擁有資本。」人民大學教授葉建平說。「如果他們有了資本,他們將能夠從銀行借貸,遷移到城市,他們將能夠發展他們的生活。」

雖然一個突然的土地政策突破不太可能,一些改變可能正在發生,美國康州大學中國土地政策專家蔡美娜說。政府可能提高徵用農民土地的最少賠償金,它可能允許他們直接出售他們房屋所在的土地給開發商,蔡美娜相信。

黑龍江地方政府鼓勵合併土地成為大農場,李克強在本週訪問黑龍江的時候,表示政府支持這種改變。

「改革必須尊重來自草根的創造性新舉措,因為你們才是最瞭解土地的人。」李克強告訴當地農民。「我們支持適合於當地條件的探索嚐試,來開闢一條走向現代農業的可行性道路。」

農村改革在三十年前是中國經濟現代化建設的先鋒。開始於1970年代末,政府取消了農民不喜歡的集體化農業,允許土地包產到戶,讓他們留下他們生產的大多數農作物。

但是改革停滯。北京希望保持土地所有權保持集體所有制以防止快速拋售農田從而導致農民流落城市。地方政府也依賴於徵地並出售給開發商來獲得財政收入。並且這個過程提供了腐敗的機會。

「符合邏輯的改革應該是統一被分割的土地使用權制度,統一城鄉土地市場。」蔡美娜說。「但是這不太可能發生。這個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是地方政府,是國家。」

觀察者說在全國進行的實驗可能是更多改變到來的徵兆。

「在中國,在法律改變之前,總會有很多地方實驗。」北京學者葉建平說。「只有在這些實驗被開展之後,我們才能看到改變。」

(責任編輯:林銳)

相關新聞
何天:「土地改革」與「農業合作社」
秦暉:十字路口的中國土地制度改革(上)
原中央黨校老幹部建議把土地歸還給農民
【熱點互動】預告:中國土改 何去何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