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見證歷史!國殤日微博現驚人言論和圖片(組圖)

人氣 62
標籤: ,

【大紀元2013年10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怡蓮綜合報導)民族、民權和民生主義被稱為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今年10月1日「國殤日」,在中共專制統治了中國整整64年之際,微博上出現對「三民主義」的呼喚:「曾經有一個憲政的國度放在我們面前,我們沒有珍惜……如果上天再給我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們會對那個國度說四個字:我們愛你……!」同時上傳一張圖片標語:「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10月1日,網民「天外說天下」在新浪微博發帖:「【64年見證歷史】曾經有一個憲政的國度放在我們面前,我們沒有珍惜,等我們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中國大陸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們再來一次的機會,我們會對那個國度或四個字:我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個愛上加一個期限,我們的希望是……今年!統一吧,我的中國!」

該微博同時上傳的一張照片顯示了一條標語:「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中共建政日 成「國殤日」

1949年10月1日,當毛澤東高喊「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又一場的洗劫中華文明的政治運動,一場又一場切斷炎黃子孫血脈的暴力革命。從三反,五反,反右、文革、6.4,到99年鎮壓法輪功,活摘器官販賣屍體……這些更像是中共魔爪對中國同胞的「滅族」屠殺。

同時,中共官員從上到下貪污腐敗成風,物質資源被大肆掠奪,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有毒食品橫行。城鄉企業和農村土地被大肆販賣,工人失業、農民失地、血腥強拆、強行征地,民不聊生,民怨沸騰。越來越多的民眾不再相信中共騙人的鬼話,將這一天當作祖國淪陷的國殤日。

中共的流氓本質被民眾徹底看清

從中共建政至今,中國民眾的基本人權被剝奪殆盡。中共憲法上賦予的中國公民權,不過是「紙上談兵」。越來越多被中共奴役壓迫的人們覺醒,徹底看清了中共的流氓本質。

民眾「金星」在論壇上質問:「一個革命的政黨,以革命的方式殺人,以改革方式掠奪,以國有方式分贓,以『和諧』方式滅口。一個革命的政黨,打土豪分土地 實現耕者有其田,真的分給你們了嗎?分給你,還沒有種上幾年,又被收了回去,現在成了太子黨用以發財的根本。農民以前種的是地主的地,現在種的是國家的 地,只不過是換了個稱呼而已。人民當家做主,你作過一次主嗎?哪個當官的是你選的?你真的有選舉權嗎? 」

署名為「陸羽」的民眾表示:「(中共把)1949年後叫解放後。解放是甚麼意思?就是解除束縛,就是自由了,原來不能說的話能說了, 原來不能做的事能做了,原來不能反對的東西反對了,但我們1949年以後正相反,原來能說的話不能說了,原來能做的事不能做了,原來能反對的東西不能反對 了,所以,1949年以後不應該叫解放後,而應該叫淪陷後。」

民眾「周益清」在國殤日表示:「那一年,這一天,它們霸佔了某個國度。自此,人被整,被打,被餓死,被害死,被奴役,被洗腦,不明是非……」

「不太好先生-8」戳穿了中共曾經欺騙人民的謊言:「60多年前,你跟我們說要讓我們過上好生活,而你卻先過上了;60多年前,你跟我們說讓我們當家作主,而 基本上是你說了算;60多年前,你跟我們說你是我們的僕人,而實際上我們得伺候你;60多年前,你跟我們說你和我們是平等的,而你總是有特供;60多年前,你跟我們說文藝為我們服務,而文工團總是服務你!」

《九評》破空而出 民眾覺醒掀三退大潮

自2004年《大紀元》發表《九評共產黨》一書,迅速在全世界範圍傳播,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民眾認清中共的本質,從而引發了世界範圍內的退黨大潮,徹底瓦解中共的根基,目前在大紀元網站上聲明三退(退黨、退隊、退團)人數已經超過一億四千萬人。

7月1日是中共「建黨日」,已變成大陸民眾的「退黨日」。大陸廣州的楊先生告訴希望之聲記者,自己05年開始上網翻牆,那時候看了九評共產黨,然後對共產黨認識就更加深刻,就三退了。他認為天滅共產黨肯定是必然的。

十一前夕,現年61歲的潘仁強,原武漢中級法院刑一廳的法官,幾十年體制內部的親身經歷使他認清了中共的本質。在1億4千萬民眾宣佈退出中共的黨團隊之際,他公開實名宣佈退黨。

中共人大代表李聯炮7.1前在微博上公開宣佈退出中國共產黨引起關注,之後,河南副處級官員、專欄作家史宗偉公開實名退出中共。他在部落格中表示, 「希望能傳播真相、反洗腦,使大眾清醒過來,自發主張自己作為一個人的權利。」 6月中旬之際,湖南省各鄉鎮的5千名電影放映員公開要求退黨。

9月24日,大陸民眾在大紀元三退網站留言:我堅信共產黨倒臺的日子即將到來,因果循環,作惡者的喪鐘已經敲響!正義永存。我要退出與共產黨有關的所有組織,解放自己。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詩歌:國殤日
每日三退聲明精選(2013/09/26)
讓中共極度恐懼的事情正在民間快速傳播
每日三退聲明精選(2013/09/27)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