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的動線
在蓋房子的時候,一定會牽涉到的關鍵字就是「通風」。全球來比較的話,日本的氣候算是比較偏溫暖的,夏天的濕度又特別的高,可說是屬於高溫多濕的氣候。能夠緩和濕氣的就是風了。
風吹身體,體溫就會下降。在相同的溫濕度下,有沒有風在吹,濕熱的感覺完全不同。但也不是說有風就是好事,特別是最近有越來越多人對於人工製造的冷風不適應。從酷熱的室外進到冷氣間的瞬間會覺得很舒暢,可是過一陣子之後身體就受不了冷風了。機械式的風沒有變化,即使做出變化來,這種變化也是規則式的變化。到頭來,這種風還是無法讓人真心感到舒服。
正因為了解機械設備的極限,所以人們還是會希望可以有自然風。而且不只是想要涼風進來就好,更渴望能做到讓室內的空氣流動。換句話說,就是不是想要風,而是希望通風。
以前的房子包含從細縫鑽進來的風,到處都很通風。但是現在的住宅講求耐震、隔熱等功能,通風的設計就越來越困難了。話雖如此,但只要利用一些小設計終究還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不經意的地方也有風流動
隔間格局是考慮種種的因素後,並將這些因素堆疊後做出形狀來。所根據的基礎就是人的活動。邊思考人們的活動,邊構成整個隔間格局。
考量起居生活,想像人們的活動模式,最後即使能做出可洄游的生活動線,在房間的某一角落也一定會是個盡頭。如果是人,走到盡頭再走回來就好,可是風就不能回頭了。也因此在空間的盡頭,風是無法流動的。
就算是生活動線上毫無問題的隔間設計,也一定存在有風停滯不動的地方。若能在這些通風不良的地方製造一些氣流,便可使生活的舒適性大為增加。濕熱以及氣味重的現象應該就會消失了。在思考隔間格局的時候,必須運用想像力,去感覺一些細微的風的流動。
房子中央也能通風
這是兩代三家庭住宅中母親住的樓層。考量到泡茶的便利性,設置了一個迷你廚房。雖然只是個小廚房,但因為會用到水,所以不想設置在客廳的角落。討論的結果,就設在靠近盥洗室、廁所的私人空間裡。礙於整體的隔間規畫,使得這裡無法與室外氣流相通。但還是希望這裡也能通風,所以就在側面正對著樓梯間的牆上開個小窗,利用這扇窗的開關來調節風量。風透過這個窗,就可以從廁所到客廳通行無阻,風道橫跨整個屋內空間。
照亮動線空間
現在的住宅都盡可能將移動空間縮小,就是為了有效使用住宅面積。與起居室空間合併一起的移動空間,明亮的程度也會跟起居室相同。但並不是所有隔間規畫都能如此,難免會有單獨的移動空間存在,而且也可能出現沒有窗戶的情況。
走道兩側如果有起居室,還可以通風,可是要有充分的光線就不容易了。單純看做移動空間來處理,就只能是這樣子了。但如果能引進光線來到這微暗的走動空間,感覺會更好。事實上,移動空間可以因為光線的運用,而賦予這個空間新的居家機能。
引光入各個空間
在一樓寬廣的客廳設置螺旋梯。從這裡上了二樓,樓梯口附近通往陽台之間只有一個玻璃門作為採光用,光線根本不足。必須再從螺旋梯的上方開一個天窗,由這裡將光線導入,以照亮客廳角落。
以收納櫃區隔
同一空間要應付多種用途時,就必須利用一些方法來做區隔。用途不同使用的東西也會不同,所需的東西自然會增加,這時候就要有收納的空間。壁面的收納櫃畢竟容量有限,為了增加收納量,只好把腦筋動到區隔空間用的隔間牆來做收納櫃。
居家生活可說是一場與收納對抗的戰爭,收納櫃永遠不嫌多。若是在居家必有的牆壁裝收納櫃,就絕不會造成生活不便。不過,把焦點放在如何增加收納量,而把收納櫃加高到與天花板等高就顧此失彼了,這樣空間被切割開,喪失了應有的寬敞感。應先保有寬敞度,再針對用途將空間區隔開來,才來增加收納量。把具有隔間功能的收納櫃固定在一個高度,才能真正發揮隔間和收納兼備的效果。
摘自 《理想的隔間圖鑑》 圓神出版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