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1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王明編譯報導)美國部分企業創辦人是記者出身,他們認為,好的提問方式要簡明扼要,用五個W為句首的問句,取代開放式的問法;儘量避開對方可以選擇多重答案的提問;冗長的對話,可用插入式的問話,暫時中斷遠離主題的漫談。透過這些技巧,就能建立起對提問人的信心,激發出更多富有創意和誠實的答案。
據《快速企業雜誌》(Fast Company)最新報導,在對話中提出好問題能促進企業和組織的成長。從提問和回答的過程中,激盪出有意義的觀念,一點一滴加總起來,就能形成巨大的洞察力。
問題是,多數人大都提了可怕的問題。有時講了太多,或接受錯誤的答案,甚至對方沒有任何回應。有時又問得太直接,造成尷尬的場面,抑或害怕暴露自己的無知,所以會玩安全的遊戲,保護自己,因此也錯過了學習成長的機會。
電子書企業創辦人,拉特利夫(Evan Ratliff)在創業之前,曾當過記者,他說:「身為一位對商業活動幾乎沒有經驗的記者,商業經驗完全超乎我個人業務之外,不過,開創電子書公司後,記者的採訪技能真能將我從瘋狂的處境拉回來。其中一項重要的技巧是,我提出的問題,無論回答的人是誰,可能是顧問或客戶,能使對方說出有用的解答。」
欲成為絕佳的提問者,以下是他們的7個建議:
用5個W開頭的問句
這樣可以把壞的問法轉變成好的問法。問題以「誰」(who)、「什麼」(what)、「哪裡」(where)、「何時」(when)、「如何」(how)等單字當作句首,獲得成熟回應機會便升高。但若是以「會」(would),「應該….」(should)、「是….」(is, are)和「你認為….」作為開頭的問句,會限制回答的內容。
當然,如果提問者想限制為「是」或「否」的回應,那就沒問題,但若提問人是在尋求各種建議或探詢事情的原委,提問方式以開放式的問題較妥當。
好的問法:「你會怎麼做?」(What would you do?)
壞的問法:「你會做X嗎?」(Would you do X?)
可怕的問法:「你會做X或Y或Z或Q或M或W或… ?」(Would you do X or Y or Z or Q or M or W or … ?)
不問多重選擇題
提問的重點是簡明扼要。問題提出後,便該停止再問其餘的問題。當人感到緊張的時刻,會傾向和他人漫談,提問題的方式往往是一個接一個。譬如,「什麼是找到優秀程式設計師的最有效方法呢?」「是要在『怪物網』(Monster)或是社交網站『鄰客音』(LinkedIn)尋找,還是透過認識的人找,還有其他更好用的求職網站嗎?」
關於這一點,試著不要對沉默感到不適應。允許受訪者有思考的時間,縱使幾秒鐘過後,仍無回應,也不要主動說出不確定的答案。若繼續說下去,就無法獲得有創意的解答,也很少能學習到新的東西。
真誠為上策 不拐彎抹角
如果提問人對已存有疑問的回答,欲尋求確認,那就客觀地直接提出,即可建立對提問人的信心,獲得更為誠實的回應。
好的問法:你喜歡X的新功能嗎?
壞的問法: X有糟糕的新功能,你有何看法?
必要時以提問方式插話
好的提問者懂得掌握時機,以問句切入,引導談話的方向。這有助於終止漫談者偏離主題,及澄清談話的內容,並且將內容拉回主題。此外,要掌控談話的方向,透過客氣的語句中斷談話,而不只是光談自己想講的內容。
拉特利夫說:「用正確的提問暫時中斷談話,遠遠優於無知地點頭。」
以重複內容澄清回應
假使得到含糊不清的答案,或過於複雜,可以用自己的言語,重複回答的內容。 譬如,「因此,有重要的消息,你會以電子郵件的方式通知我嗎?」這通常會產生正面的回應,或主動用另外的細節澄清。無論哪種形式,這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得到確切的答案。
另外,為了催促對方快速回答,有人會故意錯誤地改述受訪者的回答,而有些情況,是為了逮住對方在說謊。無須多說,每個人都會判斷,採用這種不正當招數,回答者的心中是何種感受了。
缺乏適當回應 改換不同角度提問
記者習慣於與時事評論員和精心排練過的商人交談,但他們往往較不願明確表態,不會直接說出答案。有時他們是故意不回答。更多的情況是,他們是單純的漫談者,會不自覺轉移到其他的談話內容。
在這些情況下,可以直接的處理,例如,問「所以,每月這筆費用是多少美元?」或者在訪談後期,以變換形式的問題再切入一次。只要抱著真誠的態度,提出相同類型的問題澄清真相,肯定會有所斬獲的。
不熟悉領域 無須感到羞愧
通常假裝自己知道某件事,這是沒有意義的。記者的目標是收集訊息,而非讓採訪題材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人可能這樣做,會表現得不同凡響,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問了個糟糕的問題,那也無妨,這種事任何人都會碰到。傳奇的商業思想家戈丁(Seth Godin)在回答要如何提出好問題時,他說:「我知道我無法提供有用的答案給你!」
(責任編輯: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