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竹北.六家林氏古厝群

Tony

Tony 撰文、圖、攝影

人氣 313
標籤:

竹北六家林家祠(縣定古蹟)

竹北六家的林氏古厝群是北台灣現存最大的單姓古聚落。來到現場時,不禁感到驚訝, 在這高樓大廈、新式公寓林立的竹北市區,竟然有這麼一大片古厝群座落其間。

林氏古厝群佔地有多廣呢?以社會大眾較熟悉的板橋林家花園做比較, 林氏古厝群佔地範圍就比板橋林家花園還來得大。

板橋林家花園是單一的大宅園邸,而六家的林氏古厝群是由許多古厝組成的傳統聚落。板橋林家的宅邸創建於清朝咸豐初年(1851),而六家的林氏聚落則形成於乾隆時代,歷史更早一百年。

板橋林家花園為國家二級古蹟,六家林氏古厝群則有三級古蹟(問禮堂)、縣定古蹟(林家祠)及歷史建築(忠孝堂等多棟古厝),整個聚落被保存為客家文化園區,國立交通大學在此設立客家文化學院。

板橋林家的開創者林平侯為閩南漳州人,而六家林氏的先祖則是來自廣東饒平的客家人。清朝乾隆17年(1752),林欽堂、林孫彰、 率領林居震、林先坤等人從鹿港來此地拓墾。當時墾地是以「犁」做為計算面積單位, 一張犁約等於五甲,林家拓墾三十甲土地,因此地名就被稱為「六張犁」。六張犁的地名沿用一百六十幾年, 一直到1920年才改名為「六家」。

六家問禮堂(三級古蹟)

林家進入竹北拓墾的第一代,林先坤最具有領導才華,開墾有成,於是陸續有族人由家鄉渡海來台, 進入六張犁開墾。

乾隆35年(1770)林先坤創建善慶堂,以祭祀先祖,建立了林家在竹北的家業。

拓荒時期,台灣各族群之間衝突頻繁,林家以緊密的宗族力量,在六張犁形成單姓聚落, 聚落外圍挖壕溝,築刺竹,設隘門,團結合作,終能在此落生根,而擴大發展。

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爆發後,林先坤號召鄉民組成義軍,防衛家鄉,並協助清軍平定亂事, 事後獲清廷頒賜「褒忠」匾額及軍功獎勵。 林先坤的三子林國寶承襲父風,持續努力經營,並熱心地方公益;嘉慶年間,捐官得監生; 道光6年(1826),林國寶捐資協助淡水廳治竹塹建築磚城,而獲朝廷獲「奉直大夫」的誥封, 其父親及祖父亦同獲追贈此一殊榮。道光11年(1831),林國寶之子林秋華中鄉試武舉人,林家在地方的名望更為顯赫。

次年,林家興建問禮堂四合院,做為林家議事的公廳,並於堂前豎立旗杆,以光耀門楣。問禮堂的堂名取自《論語》所記, 林氏先祖林放問禮於孔子的典故。林家亦將原有的善慶堂改名為「大夫第」。問禮堂、大夫第相鄰,並稱「南北雙廳」。

林家祠堂的創建,則淵源於林先坤於乾隆年間聯合族人所成立的「次聖公嘗」(註1)。 林先坤陸續購買田地,作為次聖公嘗的祀業。次聖公嘗的田產收入累積漸豐,光緒8年(1882),興建祠堂,稱為「次聖公廳」。 日治時代明治44 年(1911),改建成現今的規模,廳堂奉祀林氏始祖,成為饒平林氏六派宗親的公祠,因此改名為「林家祠」。

林氏古厝群以問禮堂、大夫第及林家祠最具代表性,而園區內還有幾棟古厝座落其間,被登錄為歷史建築。交通大學的客家文化學院也座落其間, 是一棟新建仿客家土樓的圓狀建築物,以做為客家文化的學術研究機構。

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園內正在整修的古厝之一

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園內正在整修的古厝之一。

新瓦厝忠孝堂(歷史建築)

林氏古厝群的範圍不僅於此,附近不遠的文興路還有另一個區塊的林氏聚落, 是乾隆年間追隨林先坤來台拓墾的饒平族人林孫檀的後人所定居的聚落。

當時由於林孫壇家族人丁漸旺,嘉慶10年(1805),林孫檀的三子林象賢和四子林象明移居於六張犁附近的芒頭埔,並興建「忠孝堂」公廳, 由於創建年代略晚於六張犛林先坤家族的善慶堂,因此被族人稱為「新瓦厝」。

林象賢育有六子,被稱為「上六房」;林象明育有四子,稱為「下四房」,合稱十大房。族人以忠孝堂公廳為核心,向左右兩側築屋聚居,逐漸形成今日所見的聚落樣貌。堂前有廣大的禾埕, 並築有「西河世第」門樓及圍牆,周圍則建有水圳兼護河,並種植刺竹做為防護措施。

歷經兩百年的歲月,新瓦屋聚落仍然維持完整的格局。嘉慶10年創建的老公廳遺址亦已挖掘出土, 遺構殘垣獲得保存,而跨越不同歷史年代的古厝老屋也獲得維護,並存於聚落,規劃為「新瓦屋客家文化園區」。

忠孝堂,林氏古厝群之一,正進行整修工程。

這麼大面積的林氏古厝群,何以歷經二百多年,而能夠維持完整的聚落古貌呢? 我想大概是因為六家坐落於竹北的郊區。竹北已發展成市,而這裡一直是屬於農村地帶。

隨著社會變遷,工商發展,林家子孫紛紛往外發展,傳統聚落榮景不再, 定居的人口減少,老厝就沒有翻新大樓的需求,而林家後代子孫眾多,年代久遠的古厝, 產權變得複雜,也就難以處理了。

後來因新竹縣政府實施都市計劃,進行區域徵收,六張犁林氏傳統聚落被規劃為民俗公園, 以保留客家文化,政府文化部門對林氏古厝群進行整修,先後完成問禮堂及林家祠的古蹟維護, 並陸續針對大夫第及忠孝堂等多棟歷史建築進行修繕工程。

今日林氏古厝群所在六家,已不再是傳統農村綠野的景象,而是呈現新興欣榮的市鎮面貌。 這一切的變化不過是最近幾年間的事。因為台灣高鐵在六家設站,大片農地劃為高鐵特定區, 幾年之間,建商在這裡推出上百億的建案,林氏古厝群附近,一棟棟的高樓大廈與別墅住宅此起彼矗, 六家傳統的農村面貌已急遽的改變。

新瓦厝附近的高鐵特定區(資料來源:Google 衛星地圖)

這是我第一次來竹北旅行,何以能感受到竹北六家今昔之間的劇烈變化呢?

幾年前,外太空的一顆人造衛星飛過台灣上空,清楚拍攝了六家經歷劇烈變動的這一幕。

我們從Google 地圖看到當年的衛星空照圖,即清楚發現,從台灣六家車站到林氏古厝群的這整個塊區域, 原本的綠野,已變成大片的黃土,到處都是地皮翻動的整地景象,而如今一條條現代柏油路橫衝交織其間, 區域內高樓林立,市景繁榮。

對照林氏古厝群周遭環境的劇烈變化,更能深刻的感受到,林氏古厝群在這巨變的時代裡,得以保留原貌, 實為難能可貴。否則十幾年後,六張犁的傳統客家聚落也將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消逝無蹤了。

民國95年(2006),立足新竹的國立交通大學在此地成立客家文化學院, 林氏古厝群化身為學府殿堂,客家文化學院前的草地上有當時交大校長張俊彥先生所撰的碑文。 張校長是國內電子、半導體研究領域的學術權威,面對林氏古厝群,他以感性的筆觸寫道:

「回首戊寅迄今,忝掌交大八年,馳騁科技,固然得意,含咀人文,尤更歡愉。此刻閑步林氏故宅,想見先人堂前問禮,張犁易耨之情景, 乃知客家文化學院之立足於此,真可謂璞玉在抱。」

旅遊日期:2012.04.10 (寫於2012.04.23)

旅行地圖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www.tonyhuang.idv.tw/@ 

註1:「次聖公」是林家於廣東饒平的八世祖; 「嘗」,古代秋天的祭祀之一。《詩經‧小雅‧天保》:「禴祠烝嘗,于公先王。」《毛亨‧傳》:「秋曰嘗。」 林先坤為何特別祭祀饒平八世祖次聖公?導覽資料並未說明,想必是次聖公對於林家有重大貢獻,而為後人所感念

問禮堂(三級古蹟),創建於清朝道光12年(1832)

問禮堂。名字取自《論語》林放曾經問禮於孔子的典故。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問禮堂。附近的已新蓋不少大樓公寓。

新金順(商號),位於問禮堂左側,販賣聚落所需的生活用品。

義靈祠,又稱「朱羅伯公」,為紀念林先坤的義僕朱阿羅所建立的衣冠塚。相傳朱阿羅於閩客械鬥時,代替林家頂罪而死亡。
(註:伊能嘉矩的《臺灣文化志》,提及台灣族群械鬥有頂罪的現象。當時族群械鬥的雙方, 為應付府官府事後究責,會安排找人頂罪,由族人給予頂罪者安家費,並代為照顧其遺屬。林家義靈祠,應非特例, 而是可做為這一歷史現象的佐證。)

大夫第,創建於乾隆35年(1770),原名「善慶堂」。

大夫第。歷經歲月滄桑,大夫第的前堂及右橫屋(護龍)已毀,
1960年代時,整修成現在的樣貌。現已徵收為縣府所有,登錄為
新竹縣歷史建築,並進行整修。

林家祠創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為祀祭林家饒平八世祖的「次聖公嘗」。
日治時代明治44 年(1911)改建為一正身二橫屋(護龍)一門樓的規模,
為饒平六屋(六個支脈)派下總祠,因此稱為「林家祠」。

林家祠。目前未開放參觀。

忠孝堂之一,位於林家祠左側,目前正在整修中。

忠孝堂之二,位於林家祠右側,目前正在整修中。

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新的建築座落於忠孝堂後方。

小問禮堂(歷史建築),已整修完畢,現為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國際客家研究中心。

永昌祠(土地公廟),靠近自強南路,為昔日六張犁林家聚落的西側入口。

路旁的旗桿台,光彩不再,仍然默默訴說家族的光輝往事。

孝堂。林孫檀支派林象賢及林象明的公廳(建於1973年)。

老公廳遺址,位於忠孝堂後方,建於嘉慶10年(1805),當時被稱為「新瓦厝」。
公廳因代久遠而損壞,林家後代乃於民國62年(1973)另建「忠孝堂」新公廳

二百年前的「新瓦厝」,以及高鐵特定區的新樓宇。

相關新聞
桃園龜山 .福源山步道
宜蘭南澳 .南澳古道(沙韻之路)
桃園平鎮 .平鎮綠色廊道.石門大圳
桃園龍潭.大北坑步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