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1月11日訊】在我教學生涯中,教了不少主修音樂及非音樂主修的學生,有秉持對音樂的喜愛而努力鑽研、練習自己樂器的人,也有極少部分願意認真去了解音樂的內涵而涉獵各種相關書籍者;然而也有許多學生沒興趣去看與音樂、藝術相關的書籍,或無心多聽自己主修樂器以外的音樂。倘若音樂不是他們的主修,或可不需強求;但對於想要以音樂為專業的人或學樂器的人,我認為除了應該努力不懈勤練樂器,也該充實自己音樂的涵養與見解。
然而,有許多在音樂專業領域學習中的人,對於欣賞及聆聽音樂,和到底聽些什麼,可能還是很懵懂。他們在技巧上琢磨,更在不同老師的帶領及真偽夾雜的見解中生存,有時不見得有太多時間踏踏實實的吸取更多相關知識及文化來讓自己消化、成長。如此汲汲營營的學習音樂,再加上音樂學習的環境逐漸功利,所想的無非是音樂可以達到一番怎樣的作為,而忽略心靈的涵養及音樂真正帶給人類的實質價值,我為這樣的大環境感到可悲和痛心。
話說回來,既然大環境我們無力去改變,是否我們可以從自己改變起呢?我個人認為,認真的聆聽、欣賞音樂,和認真的去享受音樂所帶給我們的一切是有必要的。基本上每一首古典作品都有一定的深度及意義,聽懂它,那是一種品味的提升,而在聽懂前,勢必要對當時的時代背景有所了解、作曲家的創作動機、基本的樂曲風格及結構架設、還有當時相關的曲風等,將這些融會貫通後,音樂本身所要表達之意義就能得到清楚的理解並合理的詮釋,進而也能懂得二戰後英國著名作曲家郭爾(Alexander Goehr)的心情。
當時到巴黎學習時的郭爾,在一堂音樂分析課程報告中,他自信滿滿的在同學與教授面前講解時說出:「莫札特的音樂在這小節,樂曲轉入下屬小調和弦。」當郭爾一講完,教授馬上不客氣的指出「錯!」然而郭爾再次回頭檢查,發現並無錯誤,於是再度重複一次相同的答案,而此舉重複了三次,也讓教授糾正三次,真是令郭爾顏面盡失。後來,郭爾決定私下請示教授到底答案為何,當時教授只是淡淡的回答他說:「此處,莫札特在音樂中灑下一道陰影。」當然,在理論上郭爾沒錯,只是他忽略了,音樂要打動人心,不是懂理論就好,那只是讓自己練習時能事半功倍的一種手段而已,最重要的是要認識作品背後的文化,這才是聽懂音樂的本質與意義。
若以服飾界的品牌來比喻,經典的古典音樂更是一種名牌,它的質感好、夠用心,深度較一般通俗樂高,所謂「曲高合寡」乃此意,因此不是人人能懂,但它有其萬世流傳的意義,經得起誤讀、偏見與人類的不解,能生存在充滿商業氣息的時代及優雅古典的古代而亙古流傳,難道不該因它的不朽精神而得到適當的對待嗎?所以我們還要繼續聽下去、讀下去,認真的反省下去,把古典音樂的精神傳承及延續下去,讓音樂不再只是放鬆心情或附庸風雅的玩物,而是一門需要認真以對、努力思考、用心體會及品味的藝術。◇
◆ 沈亮寬來自臺灣,Nyack college講師。專業長笛演奏,並有22年教學經驗。2007年取得皇后學院音樂教育文憑,2007取得紐約州教育證照,1998年紐約大學音樂演奏碩士。曾獲紐約器樂傑出成就獎、西方凱斯儲備大學甘迺迪音樂創意獎、臺灣長笛演奏成人組冠軍。
(责任编辑:索妮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