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今日] 孔子思想與中華傳統文化復興

人氣 394

【大紀元2012年09月28日訊】 孔子誕辰日指紀念孔子誕辰的節日,為農曆八月廿七或陽曆9月28日。全稱孔子誕辰紀念日。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設館授徒,把以「仁義禮智信」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傳與社會。使得家族中的傳統得以保持,也使得社會道德倫理得以維繫。儒、釋、道三家思想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歷史文化。

正如新紀元在《孔子的千年孤獨》中所述,孔子,一個真實的人,其名字穿越了半個中華文明的歷史風雲,伴隨著一代代中國人走過滄桑而又輝煌的歲月。在人類歷史上,除了兩三個被譽為先知的宗教領袖外,誰也沒有他行得更遠,走得更深,誰也沒有他遭受到後世如此眾多的水火不相容的評論。無論是尊孔還是批孔,俯身這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長河,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幅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而每一幅面孔背後都打上了鮮明的時代氛圍。

孔子一生顛簸流離、歷經滄桑。他逝後的遭遇也差不多,尊孔的一方有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奉若神明的宋明理學,還有要將儒教定為國教的康有為等。貶孔一方有出走的墨家,冷言冷語的老莊,焚書坑儒的秦始皇,打倒孔家店的五四運動,還有砸爛孔老二的文化大革命,其中最為慘烈的當然是中共執政以來的「徹底摧毀」了。短短幾十年裡,承傳了兩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在中共大規模、全面系統的詆譭歪曲下,很多中國的年輕人已經不知道孔子是誰了,知道的也大多是某種罪惡的代名詞。

孔子在世時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孔子一生都在實踐著他的大學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世尊其為孔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影響所及不僅是亞洲儒家文化圈,在西方也備受尊崇。到底孔子是個甚麼樣的人,他給後世留下了甚麼?

孔子一生顛簸流離

孔子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比印度的釋迦牟尼小六歲,比希臘的蘇格拉底大八十二歲,比猶太的耶穌大五百五十二歲。這六百年中,世界誕生了四位偉大的哲人,是史無前例的。

孔子的先祖是殷商後裔,曾為子姓。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出名的勇士,晚年的時候,其妻顏徵在西元前五百五十一年,生下了一個男嬰。由於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誕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弟兄排行第二。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出名的勇士,晚年的時候,其妻顏徵在西元前五百五十一年,生下了一個男嬰。由於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誕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弟兄排行第二。(网络图片)

據晉朝王嘉所撰的《拾遺記》卷三周靈王一節裏,對孔子誕生前後的異象有極詳盡的描寫,這一段記載寫道:孔子誕生的那天晚上,有二條蒼龍從天上下來,蜷附在孔子母親顏徵在的房間,顏徵在就做夢而生孔子。當時有二位神女,擎著香露從空中而來,替徵在沐浴。天帝並下令啟奏鈞天之樂。空中有聲音傳下來說:上天感動生了聖子,所以降以和樂笙鏞之音,和俗世音樂不同呀!又有五位老者來到徵在的房間祝賀,他們是五星(火水木金土)之精。孔子還沒誕生以前,就曾有麟出現在山東曲阜,口吐玉書,上面寫著:『水精之子,係衰周而素王』。素王是指有王者之道而無王者之位的聖人,所以孔子誕生當晚,有二龍繞室,五星列庭,顏徵在很賢慧聰明,知道這是神異現象,使用繡紱繫著麟角,第二天麟才離去。

孔子三歲喪父,家境清苦,學無常師,由母親撫養教育成人。幼年時喜愛倣傚祭禮,常陳俎豆,設禮樂作戲二十歲的時候,學識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人稱讚為「博學好禮」。同時,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武,身高九尺六寸,按西漢每尺23.1厘米計算,是221.76厘米。孔子臂力過人,遠非人們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並且,孔子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勇武和酒量自豪。

孔子自二十多歲起,就想走仕途,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經常思考治理國家的諸多問題,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三十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二十五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魯昭公二十七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我老了,沒有用了。」孔子只好匆匆逃回魯國。到魯定公九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經五十一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縣)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十三年,魯君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魯君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當即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五十五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非常尊重孔子。孔子在衛國住了約十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了衛國。在去陳國的路上,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五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二年(孔子五十九歲),孔子再次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孔子便帶弟子離開陳。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接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和蔡國的大夫們懷著嫉恨的心態,派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著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後,竟然絕糧七日。最後子貢突圍,去楚求救。楚立即派兵迎接孔子,為孔子師徒解了圍,孔子師徒才逃過此劫。孔子六十四歲時又回到衛國,六十八歲時在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顏回不幸早逝,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兒子孔鯉亦早逝,孔子在這一連串的打擊之下,身體健康受到了極大的損害。孔子於西元前四七九年陰曆二月十一日七十二週歲時與世長辭。魯哀公作誄文悼念孔子,開後世誄文先河。孔子的門徒服喪三年,而子貢則在墓塚旁建房而居,六年後才離去。而作為孔子弟子及族人後世子孫,則在孔子墓附近聚居,所以墓地一帶就叫「孔裡」。

至聖先師的孔子

孔子先後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孔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等等。孔子學說博大精深,不僅在中國成為二千五百年來中華文化的礎石,在中國、台灣、韓國、日本、越南等亞洲儒家文化圈裡人們尊崇孔子,即使在西方也備受尊敬。早在16世紀始,明末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認為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18世紀法國文壇極力推崇孔子,伏爾泰更是尊孔子為完人。美國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今天歐美很多工商政界精英們,都把讀孔子書視為「必需的經典」。

就宏觀來說,人們耳聞能詳地就是孔子對古代典籍作了較系統的總結和整理。他依據周、魯、宋、杞等國文獻,刪訂為《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教材,即後世傳頌的「六經」;孔子改善了貧窮人的教育情況,讓受教育不再是貴族的專利,主張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故而後人稱他為「萬世師表」;由其弟子記錄下來的《論語》則是孔子學術思想的寶典,也是他立身行教的具體表現,兩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思想行為,深受這部書的影響,成為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指導原則,奠立我們民族文化的核心,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然而,人而對孔子思想的解讀都是帶著各自不同的認知條件,站在各自立場上解讀孔子,可能無形中不自覺的就在利用和曲解孔子。特別是孔子那些涉及政治管理方面的話,往往被統治者在國家機器的強權下加以特殊處理,強調某一句,而忽視另一句,從而偏離了孔子的本意。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後世統治者那麼推崇孔子,而當時的統治者為甚麼不重視孔子呢?除了君君臣臣這些讓統治者高興愛聽的話,孔子活著時肯定還講了很多讓統治者不愛聽的理,只有等他去世了,「子曰」才能隨意被後人解讀而無人辯駁了。

孔子與釋迦牟尼和老子不同的是,宗教領袖的先知主要傳授給人類的是修煉文化,教人如何脫離滾滾紅塵,遠離凡間去修煉,所謂出世法的修煉,而孔子傳授的則是對於沒有修煉的云云眾生,如何在人間做一個好人。老子講的是天道,孔子講的是人道,人是孔子學說的核心。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裡老子非常清楚的把孔子學說的來龍去脈概括了出來了。特別是當人類的道德開始敗壞後,人間失去了「道」和「德」,剩下的依次就是「仁」、「義」和「禮」了。

孔子不但向世人傳授了做人的道理,他也身體力行,用身教勝言傳的方式,親身實踐了如何做好人的原則。 他傳授並實踐的種種美德,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數千年來都在指導著後世想做君子的人。

還原真實的孔子

新紀元在《孔子的千年孤獨》一文中對孔子的學說進行了戡亂反正的清理,分析了被後人誤解或歪曲的學說,令人為之耳目一新,堪稱是對孔子學說的一次歸整。

如何還原真實的孔子呢?又有誰能知道二千五百多年前一個古人說了甚麼、做了甚麼呢?人一生會說很多話,幹很多事,能被記錄下來的只是極少極少的一部份。孔子只述而不作,《論語》也是弟子們根據孔子所講的回憶整理而成的,加上文言文沒有標點,各種動詞名詞的用法又和現代有所不同。短短二十篇一萬一千餘字的《論語》就概括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同樣一個問題,不同的人來問,孔子給出的是不同的答案,因為道理在不同層次有不同的表現,表面上看似矛盾,實則有深厚內涵的。孔子學說在數千年的流傳過程中,不斷有人在增補修改,是否是孔子說的,孔子是在甚麼條件環境下說的、他的本來原意是甚麼,針對甚麼樣的聽者說的,這些因素都喪失了,要想準確理解孔子,的確很難。不過我們也可跳出來,總體宏觀的看一看。

孔子的仁愛與博愛並沒有衝突。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一個字「仁」,由此而引申出來了「仁、義、理、智、信」,「忠孝廉恥」等一系列維繫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倫理道德紐帶,同時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本元素。

「仁」即「愛人」。有人說孔子將「愛人」含義的「仁」,加上了宗法等級制的內容,改造成了「忠恕」含義的「仁」,而墨子主張「使天下兼相愛」,似乎更徹底,更沒有身份之差,更像基督教所說的博愛。其實,孔子與耶穌的區別就在於,博愛是人們心裏幻想出來的最寬廣的愛,但道德標準不高的人是做不到的。 宗教講究博愛,但佛字的寫法就是「弗人」,非人也,人是沒有那麼寬廣的胸懷去愛每一個人,甚至愛你的敵人,能做到這一點的,他就不是人,而是佛了。比如宗教中講「以德報怨」,不過孔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可以說孔子宣講的仁愛更為實際,更容易讓人做到。比如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的教導讓人從身邊做起,從最基礎的小事做起,「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從這點看,孔子是最知道人性的,他的教導也是最適合於人的。

孔子的平等觀。孔子最受人吹捧,也最受人垢病,也就是最遭人誤解的,莫過於他的君臣學說了。歷代帝王推崇孔子,看中的不是他全面仁愛的核心思想,而是君臣關係的某一具體體現,想用孔子學說把民眾變成安分守己、俯身稱臣的人,現代人最反對孔子的也是這個等級觀念。有人說孔子是最講究民主的,有人說孔子是最崇尚專制的,有趣的是,雙方引經據典爭論所用的都來自《論語》中的第十二篇〈顏淵〉一章。「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後世把這裡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成了做人最基本的底線,也是上天規範人最起碼的道德標準,這是通用於所有人、所有事的普世原則,無論雙方的地位財富如何,都必須做到的。比如自己不想被人罵,那就不要罵別人,自己不想受苦,那就不要把痛苦施加給別人。孔子這番言論的背後其實有個沒有點明的前提,那就是孔子承認人與人是平等的,你和我大家都一樣,感同身受,人性相通。所以很多人認為孔子是最講究平等的,只是他用最通俗的語言,把平等這個抽像深奧的概念講清楚了,讓文化層次低的人也能明白無誤的理解、接受和實施。這也是孔子最偉大的地方,他總是把深奧的道理,用淺白的話講出來。

孔子的平等觀。孔子最受人吹捧,也最受人垢病,也就是最遭人誤解的,莫過於他的君臣學說了。(网络图片)。

在有關國君主關於如何治理國家的問題時,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於是傲慢的君王認為,我要像傲慢的君王那樣,我的臣子才能像謙卑的臣子那樣,於是人們把這句話理解成了孔子要求人們恪守「君王至上」的政治秩序,國家才能安定。後人因此認為孔子強調秩序、等級、上下、尊卑等群體主義價值,從而否定人的自由價值。還有人提出了所謂的「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再到後來,中國的君臣關係被演變成了極端可怕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裹小腳」階段,於是有人就給孔子扣上了「限制和束縛中國人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大帽子,讓孔子成了千古罪人。 不過這一切都曲解了孔子的本意。

孔子的人權觀。 有人從等級觀念出發,說孔子不講人權,不過也有人說,孔子撰寫了人類第一部人權憲章。有人將《禮記.禮運大同篇》與聯合國人權宣言進行對照,發現裡面的主要觀點,孔子提前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台灣曾把孫中山先生親筆書寫的「禮運大同篇」的大理石石刻,作為禮物送給聯合國。

孔子生於春秋末期,世局動亂,生靈塗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差可比擬,那時的孔子就提出要永遠杜絕戰禍,並把其理想描繪成「大同世界」,仔細品味,這不是我們人類社會共同的最高理想嗎?

孔子的自由觀。在仁愛的基礎上,孔子還講了「恕道」,愛一個人,假如他的做法跟你不一致,或他幹了不該幹的事,你能寬容他、寬恕他嗎?寬容是仁道精神在邏輯上的必然要求。孔子一方面從阻惡方面強調勿施惡於人,又從容忍方面強調統治者要寬和、容眾。子夏主張「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論語.子張》第十九)孔子則講「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此五者為「恭、寬、信、敏、惠」。「寬則得眾」(《論語.陽貨》第十七)。這裡孔子表達出了對人的行為自由的寬恕。

孔子在尊重人內在自由的同時,也必然會尊重人的外在自由,於是,言論自由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第十五)孔子還堅持將言論與行為區分開來:「始吾於人,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第五)。將言論與行為嚴格區分開來,這是在法律上保障言論自由的重要條件。孔子還主張知人必須先知言,「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第二十)。要想知人,前提就要保障言論自由。

孔子的性別觀。《論語.陽貨》中一句「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有人就解讀為孔子歧視女性,甚至被認為是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不過,這是誤傳。孔子一貫的思想是平等、仁愛,愛人如己,他怎麼會歧視女人呢?在《詩經》第一篇裡,孔子就選的是〈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孔子把女人當成道德卑鄙的小人,他會這樣描述人類美好的愛情嗎?何況孔子從小就是母親獨自把他撫養大,他尊重母親,能瞧不起女人嗎?

有人根據古文特定的語法,發現《論語》的句式多用對偶。例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以從語法來看,這裡的「女子」和「小人」應該是意思相近相似的詞。按照「人之陽曰男,人之陰曰女」,這裡的「女」其實是一個形容詞「陰性的」,「女子」就是「內心陰險狡詐的人」,全句就成了:那些內心陰險狡詐、人格卑鄙齷齪的人是最難以相處的。親近他們,他們會無禮;疏遠他們,他們又會怨恨。

孔子的天道觀。因為「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所以不少人認為孔子不信神鬼,更有甚者說夫子有反宗教的思想。然而《論語》也有多處文字證明孔子是相信神鬼存在的。如「非其鬼而祭之,諂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那麼為何孔子不談論鬼神呢?

作為老師,孔子對他說的每句話都是認真負責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於自己不知道的、超自然的或者宗教性的事物,「子不語」也是正常的。「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為甚麼還要提出「敬鬼神而遠之」呢?

《史記.老子列傳》裡講述了孔子問道於老子的故事,老子也因此指出了孔子的問題所在,「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對此孔子是心服口服:「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又問孔子是否得道,孔子說:「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沒有得到啊。」老子於是點撥他,「一個人心裏沒有正確的對道的認識,那道就絕不會來到他心中的。」也就是說,是否真心向道,捨掉世間的名利情,是能否了悟修煉之道的根本。
而孔子到最後,也終於發出了「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裡仁)的感歎。

「中庸之道」是天理正道。 現在不少人把孔子所說的「中庸」,理解成「平庸之道」,或理解成做人圓滑、當老好人的同義詞。甚麼是中庸呢?中,正也,不偏不倚,天下之正道;庸,常也,中和守常,不變之天理。孔子所說的中庸,就是行為要恰如其分的符合天理依據的正道。

中庸思想在儒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本質上而言,中庸是儒家修養的最高境界了。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這絕非現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而是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孔子對人性的尊重。有人說孔子講究「克己復禮」,就是要人們克制自己的慾望、要求、個性等等,而服從當朝的規矩和秩序,甚至還要復古到更早的「周禮」,有人甚至說禮教通篇只有兩個字:「吃人」。其實孔子要求克制的是那些不該有的慾望,非分之想,而不是人正當的要求。 《詩經》開篇就講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孔子還說:「食色,性也」,《禮記》記載,孔子的兒媳婦與孫媳婦都是再嫁之人。孔子哪有「從一而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那套說辭呢?

孔子教学图。(网络图片)。

孔子博大精深的政治理想在當時無法得到實施,但孔子之偉大在於「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於後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魯國之後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動,一面繼續整理文化典籍,修訂六經;一面廣收弟子,大規模的開展文化教育事業。 他的學生先後有三千餘人,其中精通禮、樂、射、馭、書、數「六藝」的優秀人才有七十二人。像品德優秀的顏淵、以政治見長的子路、冉有,口才智慧過人的子貢、公西華,還有子夏、子游、曾參、宰我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共對孔子的詆譭和歪曲

有歷史學家曾經講過,每一個民族都有一個原始的智慧,孔子代表的是中國原始的智慧,這對任何時代都是有用的。孔子在世界上,尤其是在亞洲儒家文化圈中,在人類社會這一層面上影響之深遠無與倫比。

文革時期,中共在提出「打倒孔老二、砸爛孔家店」之後,如今中共搖身一變,充當起孔子的代言人了。 有評論說,中共是在利用孔子。(网络图片)

然而,恰恰就在孔子的故國,出現了與孔子學說格格不入的、信奉馬列魔教的中國共產黨,並在這個具有神傳文化之稱的國家裏,肆意橫行了63年。

文革時期,中共在提出「打倒孔老二、砸爛孔家店」之後,如今中共搖身一變,充當起孔子的代言人了。 有評論說,中共是在利用孔子。「現在共產黨捧孔子,他是在開新的孔家店。他要社會安定,不要階級鬥爭,他要老百姓聽話,不要犯上作亂,用這些話來講和解,因為孔子認為『和為貴』。」

遵奉馬克思鬥爭哲學的中共與孔子的學說根本就是不相容。「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份,看現在的自上而下中共官員的自身修養和家庭,幾乎達到了「無官不貪、無官不包二奶」的程度了,何以談治國、如何平天下、中共又有何臉面在全世界傳播「孔子思想」? ,又能傳播甚麼呢?

孔子一貫主張「仁、義、禮、智、信」,而反觀中共六十年的統治歲月,沒有一刻是按照這個思想行事,也是一樣也沒做到,其言行反而南轅北轍。

屢被質疑的孔子學院

目前中共打著孔子的旗號,已經在全球90餘個國家設立300多所孔子學院或規模較小的孔子學堂,其中僅設在美國的就達到71所。一向與孔子思想格格不入的中共為何突然打著孔子的旗號在世界各地搞了孔子學院呢?

目前,中共在全世界廣辦「孔子學院」動機廣受質疑。 更多人的懷疑,中共政府利用孔聖人名義的同時又通過漢語教學的方式,灌輸中共思想,即所謂左手孔子,右手馬克思。

前中國「漢辦」負責人張國慶曾表示,孔子學院的教學目的是「使想學習中文的外國人在當地直接接受實用的漢語培訓,而不是傳授儒家思想的專科學校」。有評論說,可想而知,中共僅是假借「孔子」的金字招牌招攬有心學習華語人士,卻未實際傳授儒家思想與中華傳統文化,僅向外強力推銷簡體字與漢語拼音,排斥教授以正體字為基礎的優質中華文化,藉以鯨吞蠶食海外正體字教學市場。

BBC中文網報導說,孔子學院一直被視為中共向外展現軟實力的重要策略。批評者認為,這是中共外交政策宣傳工具,有可能傳授中共意識形態或輸出中共審查制度。

2010年5月,《自由時報》發文表示,「孔子學院」是中國強化軟實力的重要一環,主要目的就是加強文化、資訊以及教育等領域影響力,藉此淡化外界對於共產黨迫害人權、壓抑言論自由的獨裁批判。

更為嚴重的是,「孔子學院」被揭是中共間諜機構。 據加拿大《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2010年7月報導,中國觀察家與反間諜機構質疑,孔子學院作為延伸海外的中共政權的「軟實力」與收集情報的潛在載體,對加國是一種威脅。加情報局前亞太司負責人、作家麥克‧朱諾‧凱蘇雅(Michel Juneau-Katsuya)對媒體表示,當加情報局總監法登今年6月警告加人,小心外國間諜奉承加國民眾時,他認為孔子學院也在情報局的關注之列。朱諾‧凱蘇雅指出:「籌辦孔子學院並不是出於慈善理念,而是中共戰略的一部份,與中共間諜機構有關聯的組織為其提供資金。」

2012年5月17日,美國國務院曾向全美的孔子學院發佈公告稱,目前在美國持有J-1簽證的孔子學院中國教師必須在6月30日離境,並不會得到簽證續簽,但可回到中國再申辦適當的交流項目簽證。

中共當局海外揮土如金與中國教育經費長年嚴重不足的可悲狀況形成鮮明對比。據中共官方發表的統計數據披露,2005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僅為2.8%, 遠遠低於世界各國5.1%的平均水平。 學者陶達知表示,一方面對國內人民的教育年年欠下血債,一方面又斥巨資在海外、甚至在西方富裕國家辦學,提供免費教育,世界上哪有這樣的混帳政府?!

中共在海外建立「孔子學院」,目的根本就不是在辦教育,更不是宣傳孔子思想,更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不搭便,而是為了構建「大外宣格局」,為了對外宣傳,為了用中共的一套矇蔽和欺騙世界人民。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孔子論君子
孔子論君子 人氣 680
昊天:一個孔子能「顛覆」中共
美國國務院:孔子學院教師違規將回國
詳解美國整頓孔子學院背後的故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