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9月28日訊】 拒絕廉價愚蠢的愛國
一
週末,城市各大主幹道充斥著保衛釣魚島的遊行隊伍。
我沒有參加。
我不去並不表示我不愛國;去了的也未必真的愛國——逢場作戲者、心懷鬼胎者、無理取鬧者、遊戲作樂者大有人在。
我遇到一位大學老師,問之;您的學生都上街流行去了麼。
答曰:都去了。
我感歎:您的學生真富有愛國情懷呀。
答曰:哪裡,好多跟去玩玩而已。
我路遇一支流行隊伍,青一色的小屁孩,約莫十八九歲,舉著旗幟,高呼口號,蔚為壯觀。待隊伍行進了一半,跟在後頭的許多喜笑顏開,或聊天,或談情,扔下滿地垃圾,根本看不出絲毫的憤怒。原來,他們只把這當作一次集體散步,仿佛遊覽公園般。
二
聽說青島、西安、廣州、長沙等許多城市又發生了打砸搶的蠢事,我只有苦笑。
釣魚島之爭的第一回合,以中國完敗告終。
仗未打,中國就已起了內訌,到處亂哄哄。我想,如果民眾都是此等低劣的素質,還談什麼反日?談什麼保家衛國?如果這也算愛國,只能算廉價的愛國,愚蠢的愛國。
如果抵制日貨就能使日本不戰自敗,那我國就乾脆斷絕與日本的一切經濟往來好了。
是的,日本將產品賣給我國國民,他們賺了錢。他們要這些錢做什麼呢?當然是為了買我們的產品。如果剔除貨幣流通的部分,實質上就是以貨易貨而已。雙方都是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交易,不存在一方強迫另一方。何以我國國民買日本貨就是賣國?那日本人買中國貨豈不也是賣國?無法理解此點的不妨再讀讀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
日本侵佔了我國釣魚島,我們就抵制日貨;假如美國的立場是偏袒日本,按照這些愚蠢的愛國者思維,我們肯定也要轟轟烈烈地抵制美貨了;如果歐洲各國屁股也坐到美國一方,我們肯定要將所有發達國家的產品全抵制了。難道還想回到了閉關鎖國的大清時期或文革時期?
這兩個時期,中國裹足不前、經濟凋敝、民不聊生、社會分崩離析。全面抵制的結果,必然是將中國拖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這哪裡是愛國,分明是害國!
不信?那就試試,別只砸日本車、日本相機、日本電視啊,現在全世界最頂尖的飛機、艦艇、航天器,其中的電子元件絕大部分來自日本,雖說外表看是美國製造、英國製造、法國製造、德國製造,乃至中國製造,裏面的隱藏的日本貨還真不少,愛國人士們不妨全砸開來仔細瞧瞧。
抵制日貨的,就是群蠢貨。
三
我並不反對反日遊行,一些愛國人士期望以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完全可以理解,也應尊重他們的選擇。
但,參加遊行的人也應尊重他人的選擇。
不遊行不表示不愛國,沒喊打倒日本的口號不表示不愛國,購買了日本貨也不表示不愛國。
什麼是愛國?愛這個國家的人民就是愛國!作為一個普通公民,他勤勤懇懇地工作,納稅、遵紀守法,這就是愛國;作為一個商人,他不制毒食品戕害國人,不建一個個豆腐渣工程,這就是愛國,作為一個醫生,他不收紅包,為病人精心治療,這就是愛國;作為一個員警,他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這就是愛國;作為一個軍人,他守衛疆土、抗擊侵略,就這是愛國;作為一個官員,他不貪污受賄,不欺壓百姓,不監守自盜,勤政愛民,這就是愛國;作為一個學生,他不耽于學業,立志成才,這就是愛國;作為一個教師,他誨人不倦,不但傳授知識,還傳播民主、自由、人權的先進思想,這就是愛國。
愛國,其實很簡單,就是每個人做好自己的本職。
不需要唱什麼高調,也不需要喊什麼口號,燒日本旗、打日本人,砸日本貨,至多只是情感宣洩了一下,找到了快感,於事無補。這既不能使日本從此衰弱,也不能使中國更為強大。
要戰勝日本,首先要戰勝自己,拋棄愚昧,恢復理智——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挨打,中國要想崛起,不是打敗敵人,而是壯大自己。
四
內政不修明,攘外也無力。
清國之所以被外強侵辱,正是其自身腐敗造成;釣魚島之所以被日本覬覦,也是因清國戰敗簽訂了馬關條約等歷史遺留問題。
這些年,我們通過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迅速,很多人開始沉醉於大國崛起。
在我看來,一個國家的崛起,絕不能僅僅看GDP與軍事力量,如果國富民貧、國強民弱,根本算不得崛起。
日本人搶佔我國土,中國人的情感與利益都遭到侵害,所以我們要反日。但不能忽視的是,還有比搶佔釣魚島更侵害中國人利益與情感的事——貪官污吏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社會腐敗成風,許多官員將財富轉移國外,舉家外逃,他們驕橫跋扈,作威作福,魚肉百姓,玩弄少女,這些人比之日本人的狠毒猶有過之而無不及。
大愛無言,大恨也勿需言。日本人殺我同胞、奸我婦女、掠我財富,這種國仇家恨刻骨銘心。僅僅上街遊行是沒有多大作用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國人當自強——推進民主法制進程,還權於民,藏富於民,國家才不會一盤散沙,才不至於官員、富人搶著移民,窮人盼著移民。
一個國家若有此實力與凝聚力,日本還敢上演購我釣魚島的鬧劇麼?
愛國者們,該醒醒了!不要再打著愛國的旗幟幹著害國害民的勾當,不要將愛國主義當作庇護所、遮羞布,侵害自己同胞,這些做法令親者痛仇者快。當下,民主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公平和正義的精神遠比廉價愚蠢的愛國精神更重要。
(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