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優勢不復 美製造業重回本土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9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周鳳臨綜合報導)「中國製造」這個曾令美國公司以低人力成本而取得全球價格優勢的代名詞,可能正在逐漸失去它的光環。中國因濫發貨幣而造成的高通貨膨脹,加上人民幣匯率上升等原因,導致海外公司勞動力成本迅速上升。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美國製造業(特別是高科技製造業)重回本土,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成為一種趨勢。據波士頓諮詢集團預測,到2020年,將有20到60萬個製造業工作從中國遷回美國,同時可以帶動上百萬個輔助製造業的工作機會。

即使今天,說到中國,很多人馬上會反應出「勞動力價格」成本的優勢,這也正是曾讓跨國公司趨之若鶩的一個重要原因。據上月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估計,在2001到2011的十年間,由於在中國製造、及從中國進口,美國丟失了210萬個製造業工作機會。

出於思維的慣性,這一印象有點根深蒂固。然而,卻有不少精明的投資者,通過計算和分析,發現「中國製造」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不再那麼明顯,而「中國製造」支付的勞動力成本正迅速上升,這直接導致了很多公司重新選擇「美國製造」。

根據波士頓諮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 2011和2012年的兩項獨立研究,這些將製造環節移回美國的公司包括:Coleman、Sleek Audio、Peerless Industries、Outdoor Greatroom和總部在馬林縣的ETwater Systems等。

在高科技公司林立的舊金山灣區,這樣的企業也正在悄然增多。

自動化降低勞動力成本差距

總部位於聖荷西的無線數字標價牌製造商阿爾提納(Altierre),去年10月就關閉了中國的製造廠,改為直接在本地生產。

該公司的最高執行長(CEO)薩西那(Sunit Saxena)算了這樣一筆賬:在加州勞工成本是每小時10到17美元,在中國需要4美元;但在中國勞工成本上升很快,兩年後這一數字就會翻番,漲到每小時8美元。但如果引入自動化生產,提高每個工人的生產效率,就將與中國的勞工成本差距縮小到一個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薩西那表示,自動化是所有人的解決方案,因為它可以讓美國一個工人完成在中國好幾個或者更多工人做的事情。

中國勞動力成本增加迅速

與灣區的人力成本上漲速度相比,中國的人力成本上漲速度很快,這也是造成製造業回流到本土的一個重要原因。

據波士頓諮詢集團近期的研究發現,中國的工資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中國製造」所需的工人工資佔「美國製造」工人工資的百分比也在快速攀升,這一數字在2000年為3%,2005年為4%,到2010年漲到9%,預計到2015年將達到17%。

中共濫發貨幣造成的通貨膨脹,加劇了工資的上漲。同時由於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不斷上升,外國公司須支付給中國員工的工資由美元結算,無形中也加劇了成本上漲的態勢。「中國製造」的人力成本神話已經開始逐漸破滅。

成本非唯一影響產地選擇因素

總部位於馬林縣的ETwater Systems是一家電子灌溉控制系統提供商,近年也將生產車間從中國大連轉移到了聖荷西。該公司的最高執行官麥金泰爾(Pat Mclntyre)通過計算發現,對於他們基於微處理器、傳感器和雲計算等軟件系統的高科技灌溉系統而言,聖荷西的製造成本僅比在中國製造略高。麥金泰爾表示,這聽起來有悖常理,人們普遍認為中國製造的成本要低的多。

製造成本並非為工廠選址的唯一考量,產品響應周期、資金運作等也是必須考慮的因素。對麥金泰爾而言,工廠離得比較近,可以縮短公司付給製造商和賣掉產品資金回籠的時間,而且一旦產品有設計上的問題,要解決起來會方便快捷的多。若選擇在中國製造,遇到問題交流和判斷都需要時間,而且通過數字圖像來判斷畢竟不如開一個小時車去現場看效果好。

iPhone美國製造尚不現實

與小型的高科技公司不同,對於象蘋果這樣大規模供貨的高科技公司而言,已經形成了跨國大規模生產的產業鏈,要將設在國外工廠承擔的組裝生產線等任務轉為「美國製造」,現在還是不現實的。但十年後情形如何,大家就見仁見智了。

蘋果在中國大陸的代工廠因為對員工的壓制和不人道導致多人自殺,已經在人們心目中造成了「血汗工廠」的印象,其產品一度受到部分公眾抵制。作為象蘋果這樣的大公司,承擔保護製造國員工的人權,也是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責任編輯:任一志)

相關新聞
金融時報:Vancl凡客誠品拋棄「中國製造」
外媒:競爭力長期惡化 「中國製造」陷困境
中國製造成本飆升 富士康轉戰印尼
紐時:中國製造的木乃伊人體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