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9月02日訊】文化部長龍應台華府時間 29日下午,應邀前往全美記者俱樂部(National Press Club)發表談話,並與此間國際媒體交流。龍應台強調臺灣成立文化部是在展示臺灣對文化的重視,事權統一後,臺灣會更重視與國際的參與和互動。龍應台同時表示,文化權是普世人權的一部分,受聯合國人權憲章所保障,然而臺灣參與國際的文化空間受到壓抑,她此行訪美就在傳遞臺灣願意與國際進行文化交流的積極態度,呼籲國際社會重新認識臺灣文化的蓬勃。
這場演說由印度時報駐華盛頓記者Tejinder Singh主持,現場湧入各國記者,包括ABC7電視台、路透社、聯邦新聞供稿社、國際事務社等主流媒體、與美國之音等共約60名多人,對於臺灣首任文化部長的美國行表達高度興趣。龍應台從「臺灣人的兩種孤立」為題,先談長達37年的戒嚴所造成的自我封鎖,然後闡述因為兩岸對峙而形成的國際孤立狀態。
1950至1987年間,臺灣實施戒嚴法,她以自己的成長背景為例,在海邊住漁村,卻不能親近大海,因為整個島嶼周圍一千一百多公里的海岸線形同軍事區,人民也沒有進出國境的自由。 解嚴之後,因為政治的壓力,臺灣又被排除在國際社會之外。臺灣2300萬人創造舉世稱羨的經濟成就,是全球第19大經濟體,卻不能以正常的全球公民的身分自由地參與國際社區的活動。龍應台說,正式的國際交流缺乏,等於剝奪了臺灣人的文化參與權,那是違反聯合國人權憲章第二十二條所保障的文化公民權的精神的。華盛頓當地記者問,臺灣是否也被排除於科學或文化的社區網之外,龍應台以世界衛生組織(WHO)為例,臺灣至今仍不是會員身分,「這是個並不有趣的事,難道疾病自己會選擇國家去傳染嗎?」臺灣被排除於國際社會之外,但國際間可能並沒有真實察覺臺灣人的處境。
龍應台指出,臺灣具有許多卓越的文化指標,例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文學,不能在祖國發行,卻都在臺灣出版;馬來西亞優秀的作家,都把臺灣當作是文化滋養的源頭;臺灣有傑出的導演、藝術家、作家,尤其是流行音樂風靡各地,臺灣願意貢獻電影、文學、音樂、創作,豐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然而現實中,臺灣文化實現的機會是被剝奪、被歧視的,因此她希望藉由文化交流,促進雙方的認識與理解,中華民國在二次大戰期間一直到八十年代與美國曾是堅實的盟友,臺灣願意持續深化與美國的文化交流,也會拓展與歐洲、中國大陸間的文化往來。
開放媒體詢問時,各國記者發言相當踴躍,並特別關切兩岸文化交流的進程,以及是否有涉及國安的紅線範圍。龍應台表示,文化會隨著時間不斷變動,因此很難說所謂的紅線該怎麼畫。而涉及國安的顧慮,也並非只有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才有,歐洲、美國與中國大陸互動時,也會有類似的敏感議題。面對中國崛起可能有的隱憂,龍應台表示,大陸內部其實也有開明的力量,推動文化交流,就在促進相互了解,共享一些進步價值,兩岸之間都不希望再有戰爭,未來將盡力排除文化交流時的障礙,並持續拓展臺灣與國際間的文化合作。
談到此次訪美的收穫,龍應台表示,紐約與華盛頓兩地拜會了許多文化機構,包括大都會博物館、古根漢、紐約公共電視、史密松寧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e),都有很多具體的交換構想,譬如博物館管理專業人員的培訓、互訪,以及策展人和學者的交流等等,雙方當場確認對話窗口,相信很快就會啟動後續的合作交流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