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正在改變生活

王樺

人氣 12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9月15日訊】(《新紀元週刊》291期,記者王樺報導)消費者不需要掏錢包、掏卡、拿筆簽名,一切都在手機的「嗶」一聲中完成!

這不再只是科幻片中的劇情。硅谷有不少人談論,他們正想讓手機接管一切付帳事宜,而且比使用錢幣或塑料卡片更快、更聰明、更安全。

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只帶著一隻手機、兩手空空出門,就可以「嗶」一聲開門、「嗶」一聲付錢、「嗶」一聲上班打卡、「嗶」一聲讀出身份資料、「嗶」一聲翻出病歷卡。在手機中直接存放著各種不同的帳戶、明細,消費者準備付款時,可以自由選擇使用哪個帳戶、哪張卡、哪種付款模式。不同的是,消費者不再需要掏錢包、掏卡、拿筆簽名,一切都在「嗶」一聲中完成!

手機當錢包 花錢更容易?!

目前已經有幾種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最被廣泛接受的就是「谷歌錢包」(Google Wallet),你手機裡需要有一個特殊的晶片。目前只有部分安卓(Android)系統的機型有。要付帳時,將你手機靠近配有「近距離無線通訊技術」(NFC)的信用卡讀卡器,點擊一下手機即可,比刷卡還容易。另一種由移動支付公司「史奎爾」(Square)推出的「史奎爾付帳」(Pay with Square)應用程序,在美國已被大多數家庭式經營的商店接受,今年秋季將進入7,000家星巴克咖啡連鎖店。不像谷歌錢包,這可兼容於iPhone和部分搭載安卓系統的機型。

「史奎爾付帳」是將信用卡或Visa金融卡與史奎爾(Square)的帳戶捆綁。當你消費時,甚至不需要從口袋中掏出手機,這個應用程序與商家的平板電腦或電話已經無線連上了。收銀員可以透過螢幕,檢視你的名字和照片。收據也自動傳到了你口袋中的手機。只是付小費,店家還是希望顧客使用現金。

「谷歌錢包」和「史奎爾付帳」兩種支付系統截至目前至少都和塑料卡片一樣安全。如果手機被盜或丟失,可以報失停用。而且根據大多數銀行政策,未經授權的花費,消費者不必承擔任何責任。

隨機拍攝現場 人人可當公民記者!?

8月24日星期五的早晨,曼哈頓知名地標帝國大廈前發生槍擊案,造成兩死九傷。記者接到通知趕過去時,警方已經開始善後,撤掉大部分警戒線,只圍起槍擊案發的行人走道,幾位警官和聯邦調查人員繼續收集證據。許多路過的行人和觀光客一邊觀望、一邊拿起手機拍照。

記者在人群中與一位紐約上班族Gulia聊起來。服飾配件設計師Gulia剛好與槍手同行,辦公室就在對街大樓。早晨上班路過時,正值案發不久,來了許多警車和救護車。受傷民眾很快地被載走送醫。說著Gulia拿起她的手機播放早先拍攝到的畫面給記者看,邊解說當時的情況。她還有一張從她辦公室窗臺拍到受害者之一躺在血泊中的照片。記者即刻請她將照片和影像用手機傳給編輯和記者的e-Mail,並留下她的姓名和聯絡號碼。

這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公民記者(Public Reporter),以手機拍照、錄影,再發放到網絡分享。

其實,智慧型手機的出現早在媒體界掀起了「手機新聞學」(Mobile Journalism),除了節省製作成本外,新聞、消息的傳播時間大為縮短。

但是,現在已有手機應用程序能做到「閱讀畫面、拍攝功能的效果」,就是當你以為別人用手機閱讀時,可能已在不知不覺間被人拍照了。這也帶來了隱私權的問題。

手機無所不知,隱私權沒保障!?

如果有人想創建一個全球性的跟蹤人類和收集關於他們的信息系統,這會看起來很像數碼行動設備網絡。它知道你在哪裡,並且你若使用智慧型手機發簡訊、推特、購物、拍照及瀏覽周遭環境越多,它知道關於你的所有一切就越詳盡。

這就是為什麼2009年年初美國康州一個城鎮銀行遭搶劫時,聯邦官員轉向幾家無線通訊商Sprint、Verizon、AT&T和T-Mobile等尋求協助。美國1986年法律一個漏洞,允許無搜索票搜尋儲存通訊紀錄。聯邦政府下令電信運營商提供案發當天附近手機電信塔臺的通聯紀錄。結果通訊商交給了檢察官169名手機用戶的身份資料、通話紀錄等個人訊息,包括那兩位搶劫最終被判入獄的搶匪。

一個簡單的請求,聯邦調查局破獲了一起可能要花上數年偵辦的案子。過程中,他們收集到了其他167人的信息,包括撥打的電話號碼、通話時間等細節,但不包含室內電話。

這種情況很常見。據統計,美國電信運營商7月時透露,2011年總共收到來自聯邦、州和地方執法官員超過130萬件手機跟蹤數據的要求。相較而言,2010年全美範圍內僅有3,000件要求竊聽搜查許可。

這項事實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爭論:如何平衡便利性和消費者期望的隱私安全性。當用戶享受便利的每一刻,智慧型手機都在收集信息,記錄著每天上百萬筆數據。

手機帶來的好處無庸置疑。近年來,美國法警找到一個逃犯平均所需時間從42天下降到僅兩天。手機已經徹底改變了刑事調查。紐約洛克蘭(Rockland)郡首席警探莫達費裡說:總是有行動通訊裝置可以連結到犯罪現場。

但是,隨著智慧型手機的跟蹤能力越來越強,執法、手機廠商、行動通訊商和軟體開發商常因在一般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利用了個人數據而招致嚴厲抨擊。美國保護手機隱私的法律多訂於1980年代手機時代剛來臨之際。現在在美國國會不論是保守派還是自由派都在推動立法,訂定新的隱私標準,限制執法單位的搜索底線和企業商家允許收集的信息。

政府監聽確實令人擔心。但是,市場的需求也造就了一批以收集數據為營業項目的大型企業。現在行動廣告行業規模高達60億美元。商家根據個人信息並確定潛在客戶是個亟待開發的新領域。去年有報告顯示,一些免費或廉價的應用程式(apps)有能力收集到從用戶所在位置到手機正在觀看的影像等一切信息。一種具圖像採集功能的應用程序Tiny Flashlight,利用手機的攝像頭作為手電筒,已經被世界各地手機用戶下載安裝至少5,000萬次。

11月,消息傳出,一家稱Carrier IQ在用戶不知道的情況下,將軟體安裝到多達1.5億隻手機上,使其可以查看用戶的簡訊、通聯紀錄和網絡瀏覽紀錄。 Carrier IQ聲稱,它沒有記錄、儲存或傳輸這些數據,只是用來測量應用程式的性能。今年2月中,有報導指出Facebook、Yelp等社交網站廠家的應用程式,可以經由iPhone和iPad傳送聯繫人信息。一位電話運營商高階主管表示,沒有免費的應用程式,「你得付出了你的隱私作為代價。」

很多消費者還都樂意下載這些app,到目前為止還沒出現太多具體的損失。現在的問題是:界限在哪裡。像在美國,有一半的智慧型手機用戶利用行動通訊設備進行銀行交易。隱私權倡導者繼續抗爭著。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近幾年已起訴40宗因企業不當儲存客戶的私人信息的案件,其中包括谷歌、臉書、蘋果等知名科技巨擘。

手機不離身 健康有保障?!

現在英國醫生十分推薦病人下載智慧型手機的應用程式(app)來輔助治療,以減少病人來醫療中心的次數。英國政府鼓勵醫生將智慧型手機應用納入他們開藥處方中,幫助病人處理像是糖尿病、抑鬱症等病情。今年年初,英國衛生部(Department of Health)部長蘭斯雷(Andrew Lansley)還公佈了約500種工具和應用程式名單,英國醫療當局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推薦醫生和病人好好利用這份名單,並對這個新點子進行宣導。

之前說過有許多醫生推薦病人使用iPhone下載血壓監控app來輔助治療。目前常被推薦的包括預防食物過敏、提醒糖尿病病人檢查血糖和吃藥等app。例如,一款專為對食物過敏用戶開發的app,用戶可以掃瞄商品的條碼來瞭解食物中是否含有不適合食用的成分。

英國政府也要求一般開業醫生向他們的病人推薦這些免費或便宜的app,目的是提供病人更多力量,同時節約醫療資源。英國某些醫院已經開始利用app來幫助病人控制和治療病情。

英國衛生部表示利用這些app的人中,有四分之一已經很少再來看病了,有效減少醫生的工作量,同時方便病人自己管理病情。

另外,手機在專業醫療領域的用途也逐漸被開發。兩年前,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Calgary,Faculty of Medicine, Canada)研究出一款app,使醫生利用iPhone讀取腦部掃瞄圖像進行中風診斷,其精確度可與醫療電腦工作站相媲美。這種技術在農村等偏遠地區醫療設置中非常有用。無論醫生和病人在哪裏,都可以與專家進行即時連線,有如神經科專家在場診治。

醫學影像在診斷和治療中起著關鍵作用,尤其是治療急性中風時分秒必爭。卡爾加裡大學醫學院的米契爾(Ross Mitchell)博士表示,這個app允許高階視覺化、快速傳輸,使醫生在幾秒鐘內可以看到和操作醫學圖像,「我們對藉由這個app在CT掃瞄影像中檢查到細微的部分感到驚喜,這在病人管理中非常重要。」

該研究是由兩名神經科放射醫師分別在醫療診斷工作站和iPhone上讀取腦部掃瞄影像,發現後者準確率高達94~100%。
這項智慧型手機研發的醫療app,2010年4月通過加拿大衛生署(Health Canada)批准,加拿大醫生可以合法地使用做出初步診斷。

手機與人的親密關係前所未有

根據最近一項調查,高達8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無法在一天內不使用手機;44%受訪者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及睡前的最後一件事都是檢查手機。

《時代雜誌》(Time)於8月中旬發表了一篇全球民眾對智慧型手機使用習慣的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人類幾乎無時不刻都在使用手機,從談戀愛、學習到全球發展,不可或缺的手機與人類建立了前所未有的「親密關係」。

研究人員調查了將近5,000名來自全球的民眾,包括美國、英國、中國大陸、印度、南韓、南非、印尼與巴西,以瞭解各國民眾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習慣。

調查結果顯示手機成癮的現象非常普遍。三分之一受訪者表示,在短時間內沒有攜帶手機,他們就會感到恐慌焦慮。四分之一的受訪者每30分鐘會查看手機一次,五分之一的受訪者每10分鐘會查看一次。25歲至29歲的年輕人中,有四分之三的人帶著手機入睡。

《時代雜誌》副總編輯吉布茲(Nancy Gibbs)認為,在人類發展史上,很難想像有任何工具設備能像手機一樣,迅速的在發達國家中與人類如此親近。或許人們出門也離不開鈔票,但並不會每隔幾分鐘檢查一次錢包、帶著錢包入睡,智慧型手機的重要地位無疑已取代錢包。

但過度使用手機也有負面影響。吉布茲表示,手機會使人們的專注力縮短,隨時可上網的功能更使社會誘惑無所不在,婚姻出軌的人們常會以簡訊進行聯絡。手機具備的連結性(connection)與方便性,為用戶導航陌生城市,追蹤他們的健康與財務,關照他們的家庭與朋友。高達90%的巴西人與印度人認為永不間斷的連結是樁好事,不過在美國只有76%同意。

智慧型手機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但是這樣的親密關係帶來的影響也令人不得不深思。◇

本文轉自291期【新紀元週刊】「專題新聞」欄目

相關新聞
沒有太多驚喜 蘋果揭iPhone5螢幕更大更薄 聯網更快
【亞城隨筆】找到與蘋果的淵緣
台工研院發表手機體感遙控技術
研究:蘋果仍稱霸App市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