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價——泡沫還是真實反映

成交量低 樓價不跌反升 前所未有 業界報告分析非泡沬

人氣 36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9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吳雪兒香港報道)仲量聯行在最新出版有關香港住宅物業市場的白皮書中指出,香港住宅市場的熾熱氣氛並非泡沫,而是對香港長遠經濟基礎的一種現實反映。而香港樓市最近出現了成交量低,但樓價不但不跌,反而上升的現象,是從未有的,與香港的經濟及政府推行的政策有關。

白皮書指出,過去幾年,儘管外圍環球經濟不穩定,香港的健康就業環境及穩固收入增長為住宅物業市場帶來支持。處於歷史新高的就業率、持續的低失業率,以及高收入家庭的大幅上升,均為住宅物業市場需求及價格帶來實質的支持。香港經濟在過去十多二十個月仍相當穩健。

在美國、歐洲甚至中國大陸經濟都出現放緩的跡象時,香港樓市也不排除有其隱憂。不過,在政府推出冷卻樓市措施後,以及環球經濟不理想的情況下,仲量行仍然覺得香港高昂樓價非泡沫,是因為整體香港的勞工市場不錯,而失業率也是前所未有的低位,約在3+%左右,以世界標準仍屬低位,而去年的平均工資增長是17年新高。

工資升 結婚生仔增買樓需求

仲量聯行大珠三角洲研究部主管陳錦平補充說,去年政府實施最低工資,但這並非反映過去兩年工資增長最多的一環(薪金收入為約8千到1萬5千元或1萬5千到1萬9千元),相反是在高收入家庭,即5萬家庭收入一環的增幅多了。

5萬元家庭收入亦是供私樓能力的一個較好門檻,因為政府推出居屋的家庭收入門檻是3萬元或以下,超過居屋收入限制,也可以購買「置安心」,收入上限為4萬。

收入5萬元的家庭,較對上4年的數目升了35%,約增多了8萬6千個家庭,當中有超過6萬個家庭增幅來自2011年。由此可見私樓市場是多了一班可以負擔買樓的家庭。

多了可負擔供樓的家庭卻沒有在樓市成交量方面反映出來,而是出現背道而馳的情況。過去15年,5萬元家庭收入,有一個1比0.2的家庭收入對住宅成交的比例,現在因為成交量低,家庭數字高了,所以這個比例也比以前高,反映不合理情況。

除了收入外,結婚和孩子出生會提高租買住宅或換樓需求,由2000年打後,結婚數字和本地出生率可以引來1.1的住宅成交率,但在2011年政府推出額外印花稅(SSD)及相關的控制樓宇買賣的措施後,以上的比例即跌到了0.8。

緊縮政策壓制購買意欲

從實際數字來看,白皮書指出,儘管住宅物業的價格從2011年初至2012年中上升了13%,整體的銷售額卻從2010年平均每月11,000宗下降至過去18個月(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以來平均每月僅7,000宗,這是15年來首次在物業價格和銷售額之的反差,部份原因是香港政府的緊縮政策引致,此外,2011年也出現了結婚及生育的歷史新高,但這卻沒有反映在住宅物業的銷量上。仲量聯行相信,住宅物業市場實際上存在著大量用家需求被壓制的情況。

仲量行香港董事總經理兼資本市場主管曾煥平表示:「無論置業或更換物業/提升居住環境,用家的需求都受到政府緊縮的政策壓制,而潛在買家及業主則在經濟不明朗的情況下保持觀望態度。如果就業市場沒有出現顯著的裁員潮,這些積累起來的用家需求將會為物業市場提供相當大的支持。」

分析:供不應求致樓價升

有金融界人士表示,中產平均月薪4萬元,但要花其中的四成六、四成七供樓,相對來說所佔比率頗高。至於樓市有沒有泡沬的問題,他不以為然。之所以有泡沬是因為有很多投機人士炒賣樓市,令樓價波幅很大,才形成泡沬。按照目前香港樓市來看,自推行SSD後,投機人士並不多,短線炒賣的人很少。

他認為,樓價升的原因是供求問題造成的,樓宇供應量未能滿足市民及內地投資者的需求。他指大部份買家都是長線投資者,原因之一是現在息口(按揭利率)低,買樓收租可以抵銷通脹,且有穩定的收入,收入也比把錢放在銀行賺取利息要高;第二,縱觀環球,經濟蕭條,沒有其它可供投資的商品,相對於股市,買「磚頭」是比較穩定的投資;第三,港元與美元掛鉤,美國量化寬鬆政策令貨幣貶值,所以握有實物有對沖的作用。

談到樓宇成交量減少問題,他認為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目前樓價比較高,要儲到首期供樓並不容易。例如三百萬的樓要拿出約一百萬首期,並不是很多人能做得到。買家想樓換樓,換比較大的單位,按揭成數卻只有五六成,即使賣了原先單位賺了一筆,但因樓價高企,投資買入新單位,便要向銀行借更多錢,而且要承擔樓價升跌的風險。

他說,政府目前可以做的是透過稅收遏抑樓價,即徵收SSD。至於對匯率和利率干預,政府已放棄了。而對目前積弱的政府來說,不可能推出辣招、殺手鐧──徵收資產增值稅。

對於一些買家有持錢不買樓的觀望態度,他認為是心理因素,覺得目前樓價偏貴,觀望政府會不會出招遏抑樓價,或等超低利率環境改變,如2014年量化寬鬆減息周期完結後,息口上升,買樓再不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投資產品時,再考慮買樓。

若再深入探討,他認為,其實是人口政策問題。政府錯誤估計家庭人口結構改變,對房屋需求增加,加上高地價政策,致供求失衡,投資環境改變。另外,約20%內地投資者來港買樓(2011年之前可以透過買樓投資移民香港,以及香港樓市質素比內地好,且資金可自由流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香港本地房屋市場的供應。

社會穩定 樓市不會大跌

浩德行創辦人黃許多那認為,低利率,致使有些人認為買「磚頭」才能保值。但問題是很多人根本拿不出首期,反而樓換樓要比首次置業容易,買家通常能付得出首期,所以近期樓換樓的成交量亦不少。

按她的觀察,並非如外界所言有人搶住買樓,而是買家有實際需要買樓。發展商針對的客戶也有所不同,現在供應的一手盤大部份是豪宅,甚至幫忙申請二按,供樓換樓客選擇。

她認為政府不會推出極端政策打壓高企的樓價,因有樓人士並不希望樓市大跌,政府亦不希望重蹈董建華時代的覆轍,讓樓市大跌產生大批負資產人士。除非社會發生嚴重大事件或動盪事件,如六四事件,致使港人對樓市失去信心,令買家覺得樓市不能保值或升值時,樓市才會大跌。

目前有心但無能力付首期的上車客在利用政府徵收SSD的這兩年儲蓄首期,等兩年後樓宇供應量增加再伺機入市。從這幾年樓價的走勢觀察,樓價不會突然間下跌,頂多是慢慢下跌。

投資者轉「摸」地舖賺快錢

由於炒樓花或二手樓因額外印花稅(SSD)及其它費用、以及買賣手續繁複、出租又有租約束縛等已沒甚麼利可圖,人們開始炒細價寫字樓、廠房及地舖,去「摸貨」(短炒,買回來成交之前加價出售)。例如以300萬元買回來,立即加價50萬、80萬賣出去。至於地舖等的價位,並不像住宅般完全由市場來決定,亦有個人喜好因素在內。

另一名地產代理表示,有買家在觀望,見樓價在這幾年間有一定升幅,從投資者角度,在這個時間入市,信心不大。而有需要上車的用家人數比較少,都陸續入市,尤其是新婚夫婦都會盡量籌到首期買樓,不會理會樓價的高低。

二手盤源少 在打心理戰

她說,目前最大問題是二手盤源「少得好誇張」。主要是已持有物業業主擔心放售單位後,未必能買回同樣合心意的單位,而且拿著那些錢不知道還能投資做甚麼;同時他們對樓市前景看好,認為不會大跌。所以暫時都不想放盤。至於一手市場,發展商推出的呎價相對不低。新盤有兩類,一是用家,另一是投資客。

從報告看,本港整體工資加幅並不算很大,但供樓開支及租金開支等對市民來說都不是很輕的負擔。

對樓市升跌的看法,她說,目前大家都在觀望,看政府會推出甚麼新政策,她認為即使政府會推出新政策,但也不會太大干預市場。若細心分析梁振英政府的「新十招」,實際上並沒有幫助中下階層市民置業。增加土地供應,那是三、五年後的事,未能解燃眉之急;即使三、五年後提供幾千個新單位,但亦不足以應付需求。而明年實行5,000名額白表人士可無需補地價買二手居屋,反而推高了居屋的價錢,也因此推高了私人樓市的價錢。

大家都在觀望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特首梁振英「成日口口聲聲話一有甚麼變化,就會出手,所謂的出口術」。其實最重要是整體樓市的氣氛,若大家一起沽貨,樓市就會「落得比較急」。

現在是在打心理戰,外圍經濟因素如歐債,無法控制;現低息環境,若售樓賺了一筆,但拿著這些錢能做甚麼呢?放在銀行收息又好像不怎麼吸引。若將物業放租,租金還可以抵銷按揭供款。

談到國內買家會否對本港市場需求有影響時,她說「會呀」,不單是賣盤,連租盤也受到影響,多了很多內地學生租樓,推高了租金。以致賣盤和租盤都有需求,價錢都不會回落。

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於去年9月接受《東方日報》專訪時,談到中國非市場經濟的問題,批評外國想看透中國但偏看不懂並相信中港樓市泡沫破滅,會再經歷如九七年金融風暴的夢魘,樓價4年內會蒸發一半。無論國內地方債務問題還是樓市泡沫的風險,謝國忠均歸咎於中國政治風險及體制問題,認為中央與地方內部隱藏的利益轇轕,「外人」是難以理解的。

香港樓價是真實反映還是泡沫,在全球經濟低迷,中共政權內部出現不明朗因素下,可惜沒有預測未來的玻璃球,指點迷津。

(責任編輯:澹修德)

(廣告)
琦祥(買賣村屋)
2664 1828

浩德行物業代理(專營工商舖)
查詢熱線:2427 1000
地址:新界葵芳葵涌廣場二樓C43舖(地鐵站E出口)
傳真:2422 2474

潤亨地產發展公司(買賣村屋、私地臨屋、丁牌丁地、農地倉地等)
元朗新田青龍村
查詢熱線:2482 9801

金宜物業(專營元朗、錦上路、洪水橋村屋)
www.gtyl.com.hk
查詢熱線:2944 7878

四川物業(買賣元朗及屯門村屋、工商舖,獨家代理屯門富澤豪庭、錦山路天逸峰8號)
www.sichuan.hk
查詢熱線:2944 1068 2443 2887 2443 2800(工商舖部)

相關新聞
今年澳商業物業交易 西澳占比10%
珀斯房價最貴與最便宜的街道
報告:珀斯Midland中位房價最便宜
十月珀斯出租房空置率仍低於1%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